作者:付慶增
1968年冬至1980年初,在中國掀起了一場以知識青年為主體,包括城鎮無業青年、市民及職工家屬為對象的 上山下鄉運動。這場運動涉及千家萬戶,牽動各條戰線,為廣大群眾和整個社會所關注,它的經歷雖然短暫,但它觸動過幾代人的心靈,其影響既廣闊又深遠,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頁。
安西縣是甘肅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重點安置地區之一,從城市到農村,從縣到村到戶,各行各業,各條戰線曾經為之傾注了滿腔熱忱,作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艱辛勞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山下鄉運動起訖經歷
毛澤東主席歷來倡導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1955年便倡導:“一切可以到農村去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1968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呈現高潮,無產階級徹底革命的口號非常響亮,這年的12月22日人民日報報導了甘肅省會寧縣城鎮居民王秀蘭“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主動要求下鄉的事跡,同時傳達了毛澤東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當時的政治準則是毛澤東的指示“宣傳不過夜,貫徹不走樣”。舉國上下迅速展開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宣傳、動員運動。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大、中學校,大、中型廠、礦、企業,把這項工作當做中心任務,上下協同來抓。
1968年9、10月間動員開始,12月達到高潮。工作步驟是:首先清理寄居城鎮的農民臨時工、合同工,令其返鄉務農,同時動員城鎮居民、職工家屬下鄉安家落戶,從事農業生產;對其中的地富反壞等所謂的十種人,實行強制遣送,勒令下鄉接受監督改造:接踵而隨的是動員數量多,涉及面廣的歷屆和應屆高、初中畢業未曾考上學校的待業學生上山下鄉,插隊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與此同時,部分機關干部、職工也被動員到“五七”干校或農、林場、站及農村社隊勞動鍛煉。當年10月,安西縣第一批市民、家屬下到農村,11月,蘭州商校62名學生、本縣30名學生奔赴農村,揭開了壓縮城鎮人口,緩解就業壓力,重新配置社會勞動力資源的序幕。
運動來勢兇猛,有關上山下鄉的配套政策,至1969年4月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根據中央精神作出明確規定,下達了“有關上山下鄉工作幾個問題的通知”:明確了上山下鄉的主要對象,提出了安置的形式,制定了安置經費標準,上山下鄉人員的吃糧供應辦法等七個方面的問題。
1968年冬,第一批到安西插隊的有蘭州知青240名,本縣知青30名、本縣社會青年12名,另有城鎮居民和職工家屬300多名。1969年春,本縣下鄉的居民和家屬達254戶、1061人,占應下鄉同類人員的71%,被遣送到農村的“十種人”15名,安置上海知青436名。至1969年上半年,安西農村共安置下鄉人員1547名,相當于當時農村人口的4%。
1970年5月,中共中央第26號文件批轉國家計委軍代表“關于進一步做好知識青年下鄉工作的報告”,甘肅省、酒泉地區、安西縣均相繼發出了貫徹中央26號文件精神的通知,使知青下鄉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成為各級革委會的一項長期任務,每年動員一次,此后,下鄉人數逐年增加,安置任務逐年加重,知青中發生的問題也隨之增加。為了做好下鄉人員的鞏固工作,毛澤東主席以給知青家長李慶霖復信的形式發出指示,中共中央為貫徹落實毛主席指示精神先后發出(73)21號、22號文件,成為當時各級黨、政機關指導知青工作的方針,普遍召開各級知青代表會,加強宣傳,加強領導,糾正安置工作的缺點,曾經一度達到了鞏固下鄉成果,繼續掀起下鄉新高潮的目的。大規模的動員工作持續到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轉入低潮。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12月12日中共中央發出(78)74號通知和會議紀要,12月7日國務院發出了“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對知青上山下鄉政策作了重大調整。1977年8月,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再次召開“部分省、市、自治區上山下鄉知青先進代表座談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李先念、王震、胡耀邦、王任重、余秋里接見了與會代表,發表了重要講話,澄清了社會上關于知青上山下鄉的路線、方針問題,指出知青下鄉今后幾年還要堅持,但是,下鄉的范圍大大縮小,下鄉政策作了重大調整,至1980年,下鄉工作已基本不再動員,原來下鄉的知青相繼返回城市。
自1968年冬至1980年的13年間,安西縣共安置本縣下鄉城鎮人口1100余人,本縣和外地知青5000余人次。1976年插隊知青達2917名,是安置人數最多的一年,安西插隊青年分別來自柳園、疏勒河鐵路單位、輝銅山礦、上海冶金學院、蘭州商校、女中、二0五子弟學校、一八二子弟學校、蘭州市六中、八中、十六中、二十中、二十二中、二十五中、三十七中、東風中學、五里鋪中學、科技局中學、團二中、桃樹坪中學、蘭鐵一中、三中、五中、機車廠中學、省建一中、阿干鎮中學及蘭化公司所屬各中學等。
安置機構沿革
安西縣是安置知青的重點地區,從運動一開始,全縣上下各級領導機構及廣大人民群眾,便以巨大的政治責任心和滿腔熱忱迎接這場運動的到來,自動員之日起便成立了各級領導機構:1968安西縣已從各派對立的紛亂局面中成立了各級革命委員會和革命領導小組,是年十月,由縣革命委員會主任掛帥成立了“安西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安置領導小組”,歸屬革委會生產指揮部,生產指揮部下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安置辦公室”,辦理具體業務。1975年,中共安西縣委將知青工作置于縣委領導之列,是年三月,縣委調整充實了知青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書記郭振江任組長,縣委副書記趙丹萍、縣革委副主任趙正安任副組長,有關單位負責人任委員,共11人組成。當時,全縣有六個公社成立了知青安置領導小組,由公社革委會主任任組長,有安置任務的大隊、生產隊都指定了革委會主任或副主任為組長或副組長,具體抓這項工作。1968年冬,安西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安置辦公室”成立,張嘉喜任辦公室主任,配備工作人員三名。1972年,黨政軍實行一元化領導,知青辦并入生產指揮部民衛組,民衛組副組長兼任知青辦負責人。1975年春,恢復安西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安置辦公室,4月,任命王吉功為安置辦副主任,6月11日,任命聶述仁為安置辦主任,共有工作人員6名。各公社均有一名知青專干,承辦知青安置費的管理及其它事務。
[1] [2] 下一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