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書畫 > 收藏鑒賞 > 正文

古畫中的“清明”:既有掃墓習俗又是歡快時節

[小貼士]清明節的背景: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開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唐·內宴冷餐

寒食節要寒食禁火。唐張籍《寒食內宴》:“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面稠。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來由。”所謂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料載,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餅、馓子等。因在寒食節用,又稱寒具。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直至今天,清明節掃墓祭祖成為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唐·祭掃

宋·擔酒上墳

南宋楊萬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為帶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動;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這種賭博稱為“關撲”。

清代掃墓圖

習俗二:蕩秋千

蕩秋千是古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所以清明節也稱“秋千節”。蕩秋千是從南北朝時開始流行的,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制成,后來逐步發展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傳說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蕩得越高,象征生活越美好。

五代·蕩秋千

陳枚(清)畫《月曼清游圖》

陳枚(公元1697-1745),字載東,號殿掄,晚號枝窩頭陀,婁縣(今上海市松江)人。康熙、雍正時供奉內廷,官內務府員外郎。工山水、人物,追宗宋元,具有傳統功力,并參用西法,所作山水、人物形色俱備,用筆精妙。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鴉飛馬健圖》、《月漫清游圖》等。本圖描繪了宮廷仕女尋梅、賞花、吟詩、玩月的深閨享樂生活。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歌舞劇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