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歌
眼睛老花了,看小東西越來越不清楚了。心理上卻逆反,反倒越發喜歡起小東西來。無論是逛古玩店,還是去藏家的家里吃茶賞寶,眼睛對特別小的那些小玩藝,有著特別的敏感。
其實一直都是喜歡“細路子”古玩的。家里房子小,住得又高,還沒有電梯。如果玩石雕磚雕家具,或者大型的木雕賞石,甚至建筑,那得自己開搬運公司才行。小東西因為小,拿上拿下拿出拿進都方便。竹木牙角雕小件,文房雅玩,折扇,玉掛件玉把件,珠環管佩,再多的東西,套在腕上揣在兜里也不會顯山露水。出去雅集吃茶,取出來交流互賞也易若彈指。若是一只大鼎,或者一頭南北朝石獸,即便有項羽之力,也得借輛兩噸以上的卡車才能運來運去。
扇墜肯定是屬于細路子的。懷袖雅扇,不可能掛個秤砣在上面的。必定是極小、又是極精致的玩藝。首先東西得配得上雅扇之雅。其次,因為是拿在手上近距離賞玩的,所以材質一定細膩上乘,工手一定精致到位。文震亨在《長物志》里說,扇墜從材質論,以美玉和沉香、核雕為宜。當然也是一家之言。我想一切文雅小巧之物,應該是都可以用作扇墜的。
很多人將扇墜繞在大骨上。其實這樣的做法,自有其弊端。再細的繩子,卡在大骨與小骨之間,總會擴大其裂隙。誰也不愿意自己的雅扇變成羅圈腿。因而最好用細繩編一個扇箍,扇墜掛于扇箍,扇箍再套在扇腰上。也有以緙絲為扇箍的。但原則還是要小,要精細。如果扇箍粗大,就像綁架一樣。北方有些玩扇者,還給愛扇做一皮套,懸于腰間。仿佛掛了一支駁殼槍,雅趣全無矣。
我收羅而來可作扇墜又比較常用的,一為和田白玉蓮蓬,不過蠶豆大小,卻雕得簡潔生動。玉質細膩,潔白超群。另一是沉香雕靈芝。大部分人看見它,都會認為它是一個天然的靈芝。可是,靈芝有這么小的嗎?它的雕工,實在太仿真了!而最讓我自得的,則是一個混搭。一片碧玉荷葉,一只桃核雕青蛙。兩者都不過大拇指甲大小,皆為清代舊物,被我組合在一起,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之意境。
而另外一些材質和做工都精良的小東西,收來則可以用于茶席香席。比如,一根銀制梅枝,我在蘇州古玩城淘到。長不過三四厘米,卻虬曲盤扭,蒼老古樸,極有畫意。看其老化程度和制作風格,當是明清舊物。這樣的小東西,置之茶臺,擱放茶杓,當然大有意趣。白玉云頭如意,原是一個適合女士的掛件。玉雖閃青,但細潤油糯,煞是可愛。買來剪去繩子,亦可作茶杓架子。另有一個紫檀馬鞍形小筆架,長度不過2厘米,據說是僧侶寫經擱筆之用。蒙成都朋友相讓,亦成茶桌一寶。
而此類案頭物,有的并不適合茶席。用停云香館老財的話說,將它們用于茶席,顯得有些脂粉氣。比如一個張克山制玉雕蝸牛,腦袋和背殼,皆為黃皮黃沁。其余細白嬌嫩。此物件,則似乎更適合香席了。擱置香箸香鏟,不可謂不宜也。香煙嫵媚,美器妖嬈。
任何事情都沒有盡頭。細路子也是這樣。沒有最細,只有更細。向更小處漫溯,那就是微雕的天地了。蘇州光福陳素英以核舟著名。他將小小的橄欖核雕成雙層的船兒,最多的其上竟有38個人物,而且面目清晰,神態各異。五年前去拜訪她,她因為頸椎病嚴重,已經不能再刻,所以手上僅有的兩件作品,也不想賣出了。第二年再見到她,她高興地說,頸椎明顯好轉了。于是,就把她十分自珍的核舟“鬧元宵”賣給了我。賞玩這樣的寶貝,戴老花鏡沒用,常常要借助放大鏡,才能領略其中氣象。船上共16人,有放鞭炮的,有吹嗩吶的,有提燈的,有敲鑼打鼓的,還有趴著逗狗的。有狗有貓,更有憑窗看熱鬧的斯文看客。船底還刻了整首名為《鬧元宵》的民歌時調。
來源:新民晚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