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首頁 > 教育 > 正文

寫中國字,懂中國心!

“家”首先是一個房屋,房屋里有人,人與人之間有血緣關系,有此三者才構成一個完整的家。寶蓋頭在古文字中象形房屋的樣子,下面加個“豕”字就構成了“家”,體現的是中國人小富即安、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生活狀態。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家和萬事興”。雖然每個家庭的成員構成都差不多,但日子卻過得家家戶戶都不同。托爾斯泰說得好,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怎樣能夠找到幸福的那些相似的根本規律?怎么樣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再好一點呢? 

其實,中國哲學最看重的,就是家庭里面的倫理關系。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里說過,古希臘是一個城邦國家,而中國是家邦式社會。古代有所謂四民之說,即“士農工商”。 

“士”是指大學士,也就是讀書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士”排在第一位。“士”的字形,就像一個人雙腿并攏站在大地上,堂堂正正。讀書人胸中有治理國家的抱負,為官時叫“士大夫”;不為官的時候,也是個“士”。做了大夫以后,他原來的價值觀是不改的。所以,這樣的人排在第一。 

排在第二位的是“農”,中國是農耕大國,農為立國之本,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否足夠,決定著社會的穩定、民心的向背。中國的傳統是重農輕商的,“工”排在第三,“商”排在最后,因為中國人的觀念里是贊美自然的,反而是譴責很多人為的工巧,認為順應天時的純樸生活就叫作好日子。 

過去很多老宅子的門楣上都掛著“耕讀傳家”的匾額。一個家庭,既要耕作土地,養家糊口,以立性命;也要讀圣賢書,通曉道德禮義。書本上的道理和勞作中的道理合在一起,這就是中國的家邦制度。 

儒家學說中,宗法制社會里,人有“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系。這五倫里面,有三種是家庭關系父子、夫婦和兄弟。而另外的兩種,君臣關系比照的是父子關系,朋友關系比照的是兄弟關系。也就是說,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里面的五倫之德,其基礎就是家庭關系。 

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哲學系統的主體構成。其實,儒家和道家也是一組平衡,儒道互補,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交相輝映。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更重名教,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更重自然;儒家重入世的責任,道家重出世的自由。所以,入世與出世之間,社會與自然之間,是一種平衡。人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多一點責任擔當,少一點恩怨計較。這種平衡智慧,大概就是一種好的狀態。 

平衡是一種關系,用今天的詞來講,就是“和諧”。家庭關系,放大了就是社會關系。雖然“五倫”里的君臣關系已經不存在了,但是父子的關系還在,夫婦的關系還在,兄弟、朋友的關系還在。家庭是社會的核心,是倫理道德最基本的起源。以農為本,以和為貴,以德為榮,以倫理關系中的這一切作為關系的樞紐,這其實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道德。 

現在的中國社會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對孩子教育的財力、精力投入越來越多,孩子也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知識,但是,我們不能丟了中國人的家教和門風。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是最重要的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都有不同的側重點。《禮記·大學》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里面講了人生的八個不同階段,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階段里面的前五個階段,其實講的都是一個人在家里的修為。 

為什么連農民都讀書啊?為什么耕讀可以傳家呀?因為你如果不去讀書,不了解知識的話,你怎么能夠了解世界呢?而一個人如果沒有誠意,不能正心,何以修身呢?沒有對自我的修養,何以齊自己的家? 

只有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都做到位,走到社會上,遇見好的機遇,才有可能去實現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所以,中國人有句話,“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連自個兒家里面都不能收拾得干凈整齊的人,何談去治理國家天下呢? 

齊家的“齊”字的字形,上面就像是禾苗吐穗的樣子,所以《說文解字》上講:“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齊”就是一致、整齊的意思。而齊家之“齊”,就是來自于農耕文明的一種經驗,齊刷刷的禾苗看起來欣欣向榮。家庭也一樣要講個“齊”字,每個人都有自己該盡的責任,每個人都尊重家里的秩序,齊心合力。 

現在的獨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撫養長大的,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護著。現在的小孩念書也辛苦,三四歲就去上各種學前班;上小學的時候,書包已經不是背著的了,而是用一個小小的拉桿箱,拉著很多功課回家。老人們都疼隔輩人,孩子上學時管接管送;放學進了家門,有削好的水果,有可口的飲料;餓了,有及時端上來的飯菜,吃剩下沒關系,爺爺奶奶幫著打掃。這是現在很多家庭的常態。 

其實,按照中國人過去的規矩,老人沒有上桌,晚輩是不能先動筷子的。現在則是孩子隨便吃,吃剩下的一家人打掃剩飯。當然,疼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從一個家庭來講,它就不“齊”了,因為規矩被破壞了。爺爺奶奶伺候著成長的小皇帝、小公主,走入大學住集體宿舍的時候,誰照顧他呢?畢業后進入社會,參加工作,誰會眾星捧月般地以他為中心呢?從小被寵壞的孩子,進入社會之后,極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因為之前生活格局被打破了。如何讓孩子以一個健康的心態參與人生呢?我們還要回到齊家的這個“齊”字,家里要有規矩、有秩序。 

“家”字上面的寶蓋頭,在偏旁部首里叫作“宀”部,這個“宀”是個象形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交覆深屋也”。你看這個“寶蓋”,它是由兩根柱子支撐著一個很高很圓的屋頂。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半坡村,就有這樣的房子,而且,這種造型比方形房子要早得多。 

家和萬事興,那么,我們就從“家”字開始,說說寶蓋頭下跟家有關的漢字中藏著什么樣的家庭觀念。 

《說文解字》上說:“家,居也。”家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從字形上來看,上面是寶蓋頭,下面是一個“豕”字,家里養著一頭小豬。其實,現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能看見吊腳樓的底層在養豬。那么,為什么不是養牛、養羊,而是養豬呢?記得在我小時候,有一個相聲叫作《豬全身都是寶》。自古以來,豬就是飼養成本相對比較低,但回報比較高的家畜,也容易馴化。所以,一個家庭用不著養很大的牛、馬,只要能夠養豬,這就是小康水平了,這個家里的日子就能夠安定了。 

從最早的“家”字上可以看出來,中國人的家庭生活,不求大富大貴,是典型的小富即安。人和動物之間和諧相處,可以同在一個屋檐下。在過去的農村,很多人家的典型畫面是,豬圈里有兩頭豬,幾只老母雞在院子里散養,刷鍋洗碗后的泔水用來喂豬,這樣的日子,會讓你覺得有一種樸素的溫暖。 

從過去的家庭建筑結構看,家里有“堂”有“室”。有個成語叫“登堂入室”,那么,“堂”和“室”是什么關系呢? 

“內室外堂”,東漢劉熙所著的《釋名》上說:“室,實也,人物實滿其中也。”“內室”就是有人、有東西。中國人不喜歡露富,過去的人不像現在的人,去網上曬自己的豪車豪宅,而是把日子過得自己偷著樂。內室有東西、有財富,也有人,這就叫“實滿其中”。 

再來看“堂”字,“堂屋”就是現在指的客廳,以前叫“堂屋”。有個形容詞叫“亮堂堂”,為什么客廳要敞亮呢?因為那是一個公開場所,而“室”要私密一點兒。所以,中國人認為“戶外為堂,戶內為室”,分得很清楚。這個“堂”和“室”,一直都在中國人的生活格局中。 

還有一個寶蓋頭的字,就是方向的“向”,古字與今字已經大不相同。我們看看古字的字形,寶蓋頭下面開一扇小窗戶,多形象啊!

《說文解字》上說:“向,北出牖也。”向北開的窗戶為“向”。今天我們說一個人暈得“找不著北”了,“找不著北”就是找不到方向了。很多人都習慣于給自己設定各種各樣的目標,但卻容易忽略方向的重要性。其實人這一輩子,并不是明確設定的每個目標都可以準確達到,方向往往比目標更重要。有了大方向,再去設定目標,就會更有的放矢,更有變通性。人不能丟了方向,這就是“向”字告訴我們的,因為它是透過窗戶所射進來的光明。

還有一些更有意思的觀念,比如“安寧”這兩個字。“安”字,寶蓋下面有個女。從字形上看,就是屋子里面有一個跪坐的女人,這個家就“安”了。那什么是“寧”呢?簡體字是寶蓋下面加一個“丁”,繁體字的“寧”是寶蓋下面摞著“心皿丁”,先要有一顆心安頓了,下面有一個裝滿了食物的皿堆,再下面是一個大托盤托著皿堆上的食物,安頓著一顆心,這就叫作“寧”了。

我曾經在女兒小時候跟她聊天,我說,你看“安”字,家里有個女人就“安”了。女兒說,那家里有個男人就“寧”了。我說,這個“寧”字原來不是這么解釋的,它的繁體字結構里,“丁”上面還有吃的,還需要安心。但是女兒說,我覺得這也沒錯啊,一個家里有個媽媽,大家就“安”;有個爸爸,大家就“寧”。后來我想了想,要按照簡單的思維來理解,女兒這個說法也說得過去。也就是說,“家”的屋頂下,最重要的是有人,有人才有了安寧節。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