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成都5月26日消息(記者劉濤)5月26日,記者從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了解到,在四川省科技廳、成都市防震減災局、昆明市防震減災局、昭通市防震減災局和成都頂尖創新團隊項目等支持下,川滇5個場鎮和3所學校在全國率先啟用地震預警應急廣播。一旦發生地震,應急廣播會及時播出相關信息,提醒附近民眾避險。
據了解,最近幾年,我國在預警和應急領域先后成立了國家應急廣播中心、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力圖整合各部門的預警信息和災情信息,并通過統一的技術平臺通過多種途徑發布。
為了為我國大規模建設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提供參考,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自2013年就啟動了研發具有預警功能和應急廣播功能的地震預警應急廣播,它既能夠在地震時發出地震預警警報,接入其它預警信息,還可以實現在災難后的廣播服務,即實現了一套系統多種功能,投資一份資金獲得多種功能。
地震預警四川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暾博士表示,我國大陸地震預警網從2010年自汶川余震區含德陽開始起步,目前已延伸至31省市區,覆蓋21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人口密集地震區的面積86%,覆蓋了6.6億人。該預警網已連續成功預警了蘆山的7級強震、魯甸地震、景谷地震和阿拉善左旗地震等29次造成了破壞的地震,無一漏報和誤報,為政府部門、學校、醫院、場鎮、社區、高鐵、地鐵、燃氣、化工、電力、核反應堆等提供地震預警服務,并在破壞性地震中取得了明顯的減災效果。
王暾博士同時指出,我國地震預警網服務的民眾僅約600萬,還不到可受益人口的1%,重大工程的應用也還非常有限。實驗室正與市縣地震部門等共同探索地震預警服務的“管干分開”服務模式,即“地震預警服務商提供地震預警服務,地震主管部門監管,業主購買服務”模式。這種模式類似于工信部管理的三大移動運營商,避免了地震部門既作為“裁判員”又作為“運動員”。
研究表明,如果預警的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的傷亡比減少14%,如果為10秒的話,人員傷亡比將減少39%,如果預警的時間為20秒,則可使人員的傷亡比減少到63%。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