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文化 > 民俗文化 > 正文

秦州皮影戲 期待關注與傳承

 

表演皮影1_副本.jpg

 

  杜小軍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影戲”“影子戲”“土影戲”。在古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戲又被稱為“牛皮燈影子戲”。它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廣泛、風格獨特的民間戲劇藝術形式。

  皮影戲中所用的平面偶人及場面道具,通常是民間藝人手工雕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皮影”。它是通過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并以道白、唱腔、音樂、擬音等同期配音,從而進行表演的民間戲劇形式。是一門集繪畫、雕刻、文學、音樂、舞臺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民間藝術,有著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皮影表演3_副本.jpg

 

  年逾70的魏文珍老人是秦州區平南鎮大柳樹魏家皮影班的第二代傳人。據魏文珍介紹,平南大柳樹魏家皮影班成立于1925年,創始人是他的父親魏得水。1955年戲班參加全市皮影戲調演獲一等獎,1958年至1968年停演,1978年又開始組班演出。

  魏得水出生于19世紀末年,師從清末店鎮藝人張某,知道的本戲有三四百,所演劇目以秦腔連臺本戲為主,兼演小曲、眉戶等折子戲,主要劇目有《封神演義》《興唐傳》《粉妝樓》《打登州》《游十段》等。魏文珍回憶說,父親生前曾說過,如每天按兩場計,他本人熟知的劇目可演一年不重復。魏文珍從小跟隨父親唱皮影戲,從事皮影演唱40多年,在繼承了父親魏得水熟悉的所有劇本的基礎上又有所增加,并帶領平南大柳樹魏家皮影班走南闖北,一直唱到了今天。

  

20084316_副本.jpg

 

  魏文珍說,家中最早的皮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燒掉了,現在使用的皮影是他和父親后來制作的。制作皮影時,一般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待牛皮毛、血去凈,再用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煮熟刮干凈、晾至半透明后即可制作。制作時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之后用透明水色著色,皮人涂有各種顏色,表達人物的善惡美丑。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也有用陰刻,雕工細致,刀法多變。繪畫染色也有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云、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云等紋樣為圖案。一般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制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刻鑿、著色完畢后“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最后再晾干,裝訂組合好皮影的頭、四肢、軀干等即可上臺表演。

  關于皮影的傳統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們歸納為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后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須一身全,最后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個制作就算完。”

  據相關史料記載,皮影戲起源于漢,唐代時初具雛形,最初在寺院以素紙雕刻,是法師向人們講經時的圖解,到北宋時日臻成熟,并改用牛皮制作,明朝時興盛,清中葉時繁榮,清末民國初年時鼎盛。秦州是秦人的發祥地,是秦文化的起源地,據專家考證,秦州皮影戲形成于秦時期,盛行于明,廣播于清,唱詞和唱腔主要以秦腔為主。千百年來,以秦腔為主調,以皮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天水民間藝術,便在秦州這塊神奇美麗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秦州皮影遍布秦州各地,據《秦城區志·曲藝》上記載,皮影何時傳入秦州無考,但清末時十分興盛。每年正月初三即開演,直演到二月二農忙時方才歇臺。劇團有來自陜西的(操戲),也有本地自辦的。它具有簡單方便、用人少、道具少、花錢少,和村頭巷尾隨處皆可唱的特點,因而深受群眾喜愛。

  

56987_副本.jpg

 

  皮影班組建比較容易,一個皮影戲班大概有六個人就可以組成,其中的演唱者叫做“把勢”,生、凈、丑、旦、打、念、唱、做等技藝均由“把勢”完成。演奏者由“上手”“中手”“下手”以及敲梆子的“梆手”等四人組成。他們分別操作管弦、打擊樂器以及喊段兒幫腔,演奏員多兼任演員。樂器主要有板胡、二胡、喇叭、小戰鼓、干鼓、大鉤鑼、四胡、三弦、曲笛、嗩吶、鉸子、梆子、盞兒、鈸等。

  在古城秦州,僅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影響較大的皮影戲班就有陜西袁班長、韓班長,牡丹緱家溝、紅上坡、秦嶺虎皮溝、平南大柳樹、顧集寨、皂郊賈家寺、店鎮張家村等班社。文化大革命期間,皮影戲曾一度銷聲匿跡,1970年后期恢復上演,無論城市、鄉村都有皮影戲演出,僅秦州城區就有十福堂、合作巷、尚義巷、南城根、爺坑里、自由路、三新巷,育生巷、自治巷、忠義巷、雙橋、飛將巷等多處演出臺口。如今,這些臺口幾乎都已難覓其蹤。

  在秦州許多鄉村都有農民自己的皮影戲班。據魏文珍介紹,秦州皮影一般都是逢遇廟會、農閑或端午、中秋等節日演出。由于費用小,一般小村莊都請得起,每天白天演一本戲,晚上演一本戲,一臺戲唱三天,每臺戲價也不過百余元。皮影是農村每年春節時的主要娛樂活動,演出場地隨意可行,搭個簡單的臺子,即可演出。各個村子都會組織皮影戲班來唱戲,一來是圖個熱鬧喜氣,二來也展示村子的經濟實力。

  秦州皮影戲的唱詞唱腔主要是以秦腔戲文(折子戲)為主,但唱法略有不同,戲文有暗示人們生活中要從善做人,不要做壞事的劇目《游十殿》;有歌頌美滿幸福的愛情劇目《花亭相會》;有大人小孩都愛看的古典打斗劇目《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三國演義》中“火燒連營、草船借箭”、《封神榜》中“黃河陣”等片段。尤其是表演起民間神話故事、武打片段和圣賢仙人時,可以騰云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變幻莫測,這是其他戲劇形式都難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觀眾喜愛,百看不厭。

  魏文珍說,皮影戲的表演是一種雙重的藝術,一方面它需要表演者要有嫻熟的動作技術和靈活自如的形體分解,需要按照劇情的發展和樂器的節奏來恰如其分地達到表演目的。另一方面,表演者需要有深厚的秦腔功底,皮影戲的表演好不好,主要是要看挑動皮影者的表演動作好不好,秦腔的調子響不響,能不能讓觀眾真正感受到皮影藝術帶來的樂趣和精神享受。

  每一種文化形式都是和一種發展階段相對應的。我國大多數民間藝術形式與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分不開。時代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非物質的、沒有現實使用價值的藝術陷入了困境。

  在談到秦州皮影戲的發展與現狀時,魏文珍神色黯然,他語氣沉重地說:“目前,皮影戲的現狀大不如從前,當年的皮影藝人都已逐漸老去,今天多元化的娛樂方式使人們對皮影藝術的喜愛逐年減少,絕大部分觀眾群也由喜愛秦腔、皮影戲等轉到看電視、聽流行音樂、欣賞美國大片、看韓劇了。除了很少一部分中老年人還對皮影戲的表演有著懷舊的情感外,這種曾經帶給人們吉祥和喜慶的民間藝術,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和魅力。”

  據有關資料表明,2005年時,秦州區的皮影戲戲班不到10家,表演藝人只有10人,且平均年齡為63歲。近幾年,皮影戲的市場每年都在縮小,民間皮影藝人更是漸漸減少,口傳劇本和傳統表演技藝的失傳,使得這一古老民間藝術陷入消逝的邊緣。

  如何保護秦州皮影戲,讓皮影人重新站在幕布之后,已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中國工業化的加速發展使得鄉村的人們得以迅速地融入現代生活,物質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但皮影戲卻仍然還是過去的表演形式,不能滿足當代人們的娛樂需求。“唱皮影戲的收入實在太低,現在一個戲班唱一天戲才能收入60元錢左右。本來也有年輕人喜歡這一行,可就是因為收入問題,只好放棄,去大城市打工。我自己的兒子魏宇奎,作為平南大柳樹魏家皮影班第三代傳人,也嫌唱皮影戲工資低去大城市打工了。”談到秦州皮影戲瀕臨失傳的原因時,魏文珍說道。

  目前,盡管國家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但是對這方面的立法仍然相對落后。加之缺少宣傳與保護,中年和年輕的一代對于民間藝術沒有繼承的責任感。

  魏文珍說:“這皮影戲,祖祖輩輩都是口傳心授,我不識字,也沒有人把它整理記錄下來,真不知道等我們這些老藝人慢慢謝世后,這一手藝該何去何從。”面對“魏家皮影”無人承繼的現實,他痛心不已。

  近年來,甘肅省許多地方希望把類似于皮影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通過申報加入“人類非物質形式文化遺產”的行列予以保護,但是這種民俗文化如果沒有人來真正熱愛,沒有觀眾群來關注和青睞,這種民間藝術很難實質性地得到傳承與保護。

  如今,秦州每到廟會和節慶期間,像“平南大柳樹魏家皮影班”以家庭為單位的皮影劇團仍在堅持著鄉村巡演,在困境中艱難維系。“希望政府在經濟上能給予扶持,相關部門能加大宣傳,多舉辦一些義演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戲,讓這一民間戲劇藝術形式能傳承發展下去。”這是魏文珍等老一輩皮影藝人共同的心愿。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