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三甲醫院內的衛生間,尤其是急診科的衛生間里,很多人都發現過黑救護車的聯系卡。若干年來,黑救護車蒙著“面紗”在人們視野里時隱時現,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雖然它從未被“正名”,卻似乎永遠也不會消失。
>>從業者說
干了幾年護工后跑起“黑救護車”
開了十幾年黑救護車的劉剛(化名)起初并不愿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但猶豫再三,還是答應了“簡單說說”。
劉剛是陜北人,今年50多歲。說起他干這一行,可以上推到1995年——“當時我爸在老家開石頭受傷了,拉到縣醫院,醫生看不了,就送到西安來了”。
到醫院后很快就安排了手術,可是由于父親忽然染上急性肺炎,手術只好等隨后再做。帶的錢不多,醫院也不讓陪床,劉剛只好睡在馬路上,隨著天越來越冷,他有點吃不消。后來,一位好心護士知道了,給護士長一說,安排他在科里當了護工。干了約兩個多月,劉剛父親的手術做完回家休養,劉剛留在了醫院,他漸漸知道了送病人出院的所謂救護車,并不是醫院的正規救護車,而且其間的油水不低。
“那時候跑一趟省外掙個五六百(元)到七八百(元)很正常,而且車少,討價還價的都不多。”劉剛說,1999年,他回老家叫了個會開車的親戚,貸款買了輛二手面包車,就到西安干起了“救護車”的營生,“在醫院待了好幾年,跟周圍好幾個科室的人也熟了,所以不長時間就干起來了。”
開始是金杯面包車,干了兩年貸款還完,車也換了新的。劉剛透露,有人說黑救護車比較蠻橫,其實有時候患者也不講理,“有一次人送到半路不行了,我們還沒說要錢,人家說車開的有問題,最后差點被扣車……”為了避免類似問題,車老板開始維持一幫“閑人”,保證生意成功。
“現在都形成規矩了,送人前先給錢。”劉剛說,上世紀九十年代跑救護的車還不多,到2000年以后,車就一下多了起來,很多人從最初的一輛車發展到了兩輛、三輛,幾乎都把錢賺了,“好像看病的人也多了,有時要車的電話一天就不停……”
>>需求有多大
外省患者多 很多要車送
據了解,目前西安市的三甲醫院月門診量,均已破萬,一些實力超強的大型醫院,年門診量甚至超過了200萬,直逼300萬。這其中,外省門診患者幾乎占到了百分之三十。
“周邊的甘肅、河南、山西等省,常有患者到陜西就診,大多做了手術的,都得找車回去。”一位某大醫院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告訴華商報記者,究竟每天有多少外省人要找車回去,很難統計,但從就診基數看,絕對不少。
“近些年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較多,腦梗、心梗等重病,即使出院了,也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樣坐班車回家,而是要找救護車,骨折的病人幾乎都要找車。”這位醫生透露,由于目前救護車并不出省,因此患者家屬只能找黑救護車。
西安急救中心主任李學敏介紹,正規的救護車主要擔負著院前急救任務,從《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對急救車所規定的性質看,院際之間的護送病人并不在正規救護車的業務范圍之內。
“正規救護車,主要從事的是院前急救,即從事發地到醫院這個區間。”李學敏指出,很多人指責醫院的救護車不送人(出省),實際上是不了解正規救護車的業務。
>>業內規則
業務大多來自醫護、保安介紹
華商報記者半個多月的暗訪調查發現,目前的黑救護車主要集中在市內的三甲大型醫院周圍。而其他醫院,這些黑救護車以聯系卡或以熟人聯絡的形式,保持著一定的業務。
一位知情人認為,靠聯系卡來聯系業務的實際上只占黑救護車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來自醫院內部的醫護人員、保安的介紹,“車主們一般都跟院方的很多科室醫護人員有聯系,也愿意花錢維持一些關系,像很多保安都與車主關系不錯,也都備著一些車的手機號碼,只要生意做成,總是會有或多或少的好處”。
實際上,這些或明或暗做著業務的黑救護車目前已經淘汰了老式的金杯面包車,而剩下高仿車和商務車兩類。高仿車改造得與正規救護車外形相似,有警燈、有急救標志。7座的商務車在黑救護車中占了大多數,一般人很難判定其是否是黑救護車。
西安某大型醫院的急診護士小胡告訴記者,這些車有的就停在醫院的停車場里,有的則停在外面,由于有的車的車主本身就是大夫,因此停放的費用并不高。
>>市場行情
高于救護車、出租車標準
這些車輛在發車前,通常車主與患者家屬之間已經講好了價,這個價格不僅會遠遠高于市內急救的運送價格標準,也會高于出租車的收費標準,從華商報記者的暗訪來看,出省一般會在五千元以上,而省內,也大多超過了兩千元,當然,車主也會在談價前先問明患者病種、年齡以及傷愈程度,從而根據運送的難度來酌情增減收費。
據了解,黑救護車通常會參照正規的急救車找好合作的出診大夫和護士,一旦患者家屬有需求,便會隨行出診,而這些大夫和護士大多沒有行醫、護理資格,但每次費用則要比正規醫生30元/次的出診費高三倍還多。
相比于商務車,高仿的黑救護車往往收費會略高些,一位曾做過多年急救工作的人士介紹,高仿車在路上跑,要比商務車有恃無恐得多,“通常交警也不敢擋,害怕萬一因攔車耽誤了病人病情”。
除了高仿和商務兩類黑救護車,華商報記者還發現了多輛黑救護車。如在席王街道辦轄區內的某小區,記者就發現3輛標有“陜西急救”的“黑救護車”,這些車不僅有叫車電話,車前還貼有某分局的車輛出入證。
>>政策限制
急救站救護車不能干“私活”
“去年一年共接到46萬次電話,平均每天接電話1285次。但是出車率只能滿足呼叫總量的30%,排除其中的騷擾電話,出車率大概能滿足50%。”李學敏告訴華商報記者,按照行業標準5萬-10萬人口密度應配備一輛救護車看,目前西安城六區的救護車數量距離標準還有一定差距,因此,雖然中心在基本滿足市內急救任務后可進行急救外服務,但實際上受運力所限,這項業務并沒有開展。
據了解,西安城六區現有25個急救站,其中主班車共有30輛,備班車34輛(備班車一般不跑)。此外,周邊區縣還有13個救護站,45個農村急救點。
由于急救工作主要是從“事發地到醫院”,因此從醫院到醫院,從醫院到家等,并不在正規救護車急救范圍之內,但事實上在這方面患者是有需求的。
>>政策空白
醫院救護車大多閑置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當前依托醫院建立的急救站外,幾乎每家醫院本身也有至少一輛救護車,可是,這些救護車除參與必要的、急救中心的急救任務外,大多閑置,而閑置的原因既有業務上的問題,也有編制方面的障礙,更有收費方面的掣肘。有業內人士透露,醫院的救護車以前也曾送過病人回家,但由于頻頻發生患者家屬因情緒問題扣車、毆打醫護人員的事,致使該業務逐漸萎縮、停滯。而在編制上,醫院人員是按床位設編的,多少床位配多少醫護人員,由于救護車無固定床位,因此無法給救護車配專職大夫和護士。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由于政策空白,醫院救護車至今沒有收費標準。對此,李學敏指出,沒有收費標準,顯然就無法從事開展急救以外的、院際間轉送病人的業務。
制度對醫院救護車的限制,無疑都給黑救護車滿足患者需求提供了巨大空間,而時至今日,這一空間未見萎縮。
交管:特行車難查 衛生:沒有執法權
對于存在的問題,陜西省衛計委醫管局醫政處的負責人張一力日前指出,將會通過增加急救網絡醫院數量來逐漸緩解救護車數量少的難題。同時他還表示,針對黑救護車問題,將會在近期通過下屬單位,對黑救護車進行大力度查處。可是,要從根本上遏制和清除黑救護車,并不容易。
今年8月中旬,華商報報報道了甘肅患者家屬遭遇黑救護車“挾尸要價”一事,對此事,西安市衛生局、西安市整治辦等多家單位都表示非常重視。然而,市整治辦將查處工作分派到灞橋區政府和新城區政府后,最終由于黑救護行為無法界定、執法又沒有權限等方面問題,無奈地畫上了休止符。
市交管部門介紹,由于黑救護車沒有明顯標識,且“救護”屬“特行”,因此難以對其查處。而西安市衛生局的工作人員則表示,該局只是衛生管理單位,沒有執法權,故不具備這方面職能,可讓記者不解的是,2006年時該單位曾對黑救護車進行過多部門聯合查處。當詢問及該局當年具體的查處情況如何時,相關工作人員均表示因來得較晚,并不知情。
“國家沒有具體的整治辦法。”很多從事急救和醫療工作的人士均表示,截至目前,在就如何監管黑救護車方面,國家未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因此,亟須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有關人士指出,目前黑救護車現象已經成為國內城市的普遍問題,并且“城市越大,現象越突出”。但不管又不行。當前的黑救護車,除難以保證有資質的醫護人員出診,更難以保證司機能真正良好地駕駛救護車;同時,同行間的無序競爭,車主與患者家屬的糾紛等等,都暗藏著許多安全隱患。這些隱患,無一不關系著患者的權益。
華商報記者 潘京 實習生 管緒雯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