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津灣
——序《翰墨津灣——和平區書畫家作品集》
秦嶺
世上從來沒有無根之美,比如書法和美術,它是一方水土的審美。
這些年,不少親臨津門的國內外藝術家和我聊到津門印象時,話題多為蘊蓄著歐陸風情的街市、公園、河流、鐵橋以及鱗次櫛比的小洋樓。推津門而入,左顧右盼,豈止這些?在現代化進程讓太多的城市趨同化發展、程式化堆砌、模塊化延伸的當下,這樣的話題折射出的另類判斷和屬于城市審美藝術的異質,無疑是構成話題的驚喜。于是,在悠然東流的海河之畔,美術家和書法家們從五大道、小白樓、勸業場、黃家花園一路走來,站在當年的萬國橋頭,潑墨之,丹青之,《翰墨津灣——和平區書畫家作品集》就這樣浮出了水面,出浴一般。
津塔高聳,津門洞開,津灣如弓。當一座城市色彩、光影、線條的架構與搭配匯集了太多的同與不同,最不能缺席的是靈感和發現。作為一方水土的文藝組織者,我們理所當然地為實施多年的“津塔文叢”之一種《翰墨津灣——和平區書畫家作品集》深情注目,這冊融美術、書法作品為一爐的書畫作品集,薈萃了工作、生活在和平區或長期參與我們藝術活動的津門100多名藝術家的320多幅書畫作品,就體裁和表現形式而言,它涵蓋了油畫、國畫、雕塑、素描、速寫、水粉、水彩、漫畫、草書、行書、楷書、篆刻等十幾個種類,而涉獵的題材更是多達90多種。我不是文藝理論家,無力從學術層面對這些作品評頭論足,但它舉足輕重的分量已經壓滿這個深秋的季節,它是大美津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對津門的立體展示是色彩的,是光影的,也是線條的。這是一座城市獨立渤海灣的氣質,也是600年成長史中藝術年輪的綻放,一圈圈的,像極了海河的漣漪。
如果說這些審美元素源自九河下梢的海河兩岸,源自原九國租界區成千上萬小洋樓的燈火闌珊,我不如不說,因為百年來,各界名流雅士的文化審視與觀察已經太多。在這番浩蕩、飄逸、純粹的翰墨里,我們感受到的不光是天津的模樣,它對題材和表象的跨越,對共性和個體的思考,對社會和人性的觀察,早已走出津門,漸行漸遠。我看好這樣的藝術家,他們避免了閉門造車和就事論事,剔除了拘泥和藩籬,這才有了掙脫認識局限、走出思想邊界、跳出傳統習慣的種種可能性。在我看來,作品的表現對象是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歸于藝術家搖曳多姿的情懷和追求,它更能讓我們看到這個城市的內心。城市再大,大不過內心的無疆。在和藝術家們的交談中,我常常說,端詳一個城市的品相,首先要觀察這個城市的人。當一個城市擁有許多善于描繪、書寫、表達的人,這個城市就有了尊嚴和模樣。
秋夜的窗外,月明星稀,我再次披覽這厚厚一大摞樣稿。不少作者、作品我都是見過的,其中不少作品曾頻頻登上國家級大展。他們中的很多人立足和平乃至天津,生活與創作的步履總是匆匆的,或者從容的。香港、北京、上海、廣州直至歐洲諸國,都留下了他們生活的炊煙和創作的身影。而我對他們的感知,更多是在各種文藝活動中,比如采風、比如沙龍、比如文藝評獎、比如各種主題的展覽。我至今記得藝術家們在北京“798”、宋莊采風交流時的雀躍與沉默、喧囂與冰冷,我懂這樣的表情,里面既有自信和超然,也有反思和不安。兩年前,我們曾組織藝術家從渤海灣出發奔赴西部采風,這樣的結果不僅誕生了一本主題明確的素描集,還有一位畫家的油畫寫生作品登上了全國美展,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書畫家還主動把一些作品留給了大山深處的老百姓。有位畫家說:“是鄉民們的無私與真誠感動了我。”
感動,其實并不遙遠。在書畫創作被物質與市場搞得五迷三道的當下,感動最為可貴,它事關藝術家的境界和良心。
“術業有專攻”。打理并呈現這個書畫盆景的,是和平區美術家協會和書法家協會,他們的積極和主動除了責任,更多源自廣大書法家、美術家強烈的愿望和要求。主持評審的負責人多次告訴我:“不想讓畫冊庸常化。”我認同這句話,一如認同他們廣泛征集、反復篩選、專心整理的一片苦心。這份感動,讓我們出版這部書畫集的動力有了態度和速度,我們于是因勢利導,邀請北京、天津、廣東、江西等省市的20多位文藝理論家對所有作品逐一進行點評。有位畫家感慨:“我獨立或參與出版過許多書畫集,但這種把作品展示、作者介紹、理論家點評融為一體的書畫集,還是第一次。”我倒不在乎這一點,我介意的,除了難以避免的遺珠之憾,像這般的一次龐雜薈萃,是否仍然良莠不齊,是否給書畫家本人和廣大的觀賞者提供了新的意義。
“翰墨津灣”。海河濤聲依舊,但浪花是新的,它總是一波助推一波前行。
這便是序了。
2015年9月17日于天津觀海廬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