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天水市秦州區淅淅瀝瀝飄起了秋雨,從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鄉一路顛簸八公里多的路程,走過一段泥濘的土路,記者來到了位于半山腰的楊家寺大莊村。
記者看到,這里的房屋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圍墻和大門全用籬笆、石頭、土坯圍成。在村口,記者碰到了在村委會主任藺小換,他向記者介紹了該村的情況。
藺小換說,大莊村地處林緣區,海拔高,氣候高寒陰濕,氣溫低、無霜期短,該村有61戶405多人,由于區域內自然條件惡劣,致使交通不暢,信息閉塞,基礎條件非常差,發展嚴重滯后,單一的小麥和雜糧種植已無法滿足群眾的口糧,村民已不再種田,吃穿全靠購買。2013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280元,屬典型的貧困村。
“村民以前靠山吃山,大多數村民連基本的口糧都不夠,遇上好年景才能有一點收成。這兩年,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幫助指導下,村里利用天然草場,發展畜牧養殖業,村民的收入才有所增加。”藺小換說。
為改變大莊村貧窮落后的面貌,與全區同步實現脫貧的總體目標,秦州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該村,調研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傾聽群眾心聲,尋找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經過實地調研,秦州區委、區政府去年5月份決定對該村實施扶貧移民搬遷,徹底擺脫貧困現狀。
據了解,該村異地搬遷項目總投資974.111萬元。為將這項為民實事辦好,區上領導圍繞該村異地搬遷、發展畜牧養殖產業等事項與鄉村兩級干部、村民代表進行座談,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
“我們蓋房,總共是13.4萬元,自己掏8萬多,剩下的由政府補貼。如果搬到鎮子附近,比這里方便多了——娃娃念書方便,就醫方便,外出務工也方便,信息也比這山溝溝靈通,自己干點啥也有門路。”藺小換說:“現在我家養了40幾匹馬,預計今年收入能達到4萬多,搬進新村后,我們將繼續把舊村利用起來,發展養殖,增加收入。”
“村里以前還有小學,但因為條件太艱苦,調不來老師,娃娃們只好到二十幾里外的中心小學讀書,十分不便。”村民李偉偉告訴記者。問及她是否愿意搬遷時,李偉偉連聲說愿意,搬遷后生活會很方便,子女上學遠的問題也解決了。
從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鄉政府出發,靠近水泥公路旁邊,施工隊正在加足馬力,建設一批新磚房。從邊遠山區遷出來的大莊村村民,即將在這里安家落戶。
記者了解到,新村規劃搬遷79戶405人,年底主體將全面完成,待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后,明年便可入住。
秦州區宣傳部副部長張明春說,秦州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其中農業人口45.66萬。鄉村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農村基礎條件欠賬大,貧困面大。為確保安置群眾能夠“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秦州區以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為平臺,做大盤子,融合各類資金,對貧困區域群眾實現應搬盡搬,培育特色富民產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實施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撬動城鄉一體化和小城鎮開發建設,以大搬遷促進大發展、帶動全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按照規劃,秦州區2014年至2018年計劃實施搬遷150村17191戶81719人,貧困村32村2988戶13832人。
據介紹,秦州區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有力支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宜集中則集中安置、宜分散則分散安置、宜插花則插花安置。單個安置點的規模可大可小、安置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確保安置群眾能夠“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為了支持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培育,按照甘肅省、市財政部門要求,秦州區積極申報財政易地搬遷補助資金5.14億元,用于藉口、太京、中梁、娘娘壩、天水5個鄉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道路基礎設施、中小型水利工程、土地開發、產業培育建設。
同時,秦州區以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為平臺,通過整合各類項目資金、申請農發行貸款、國開行貸款、易地扶貧搬遷貼息貸款、群眾自籌、區級財政配套、招商引資、土地開發經營等方式,強化資金保障,放大投資效益,確保項目建設順利實施,實現項目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大化。
張明春說,秦州區堅持與小城鎮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依托安置區建設,增加人口規模,提升聚集效應,促進三產發展,規劃打造5個衛星小城鎮,將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讓更多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搬遷實現脫貧致富。(呼雙鵬)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