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打開黑人兄弟的“心鎖”
---中交四航局納米比亞項目企業文化札記
本網特約撰稿人常魁星 通訊員 張春林 龔 劍
“木雕,好好看,不貴”,在納米比亞鯨灣市街頭,幾個黑人商販用著生硬的中文向中國人推銷當地特制的木雕。中國人停下腳步,細細欣賞,一番討價后將幾個小木雕買下,彼此相視而笑。
這是在中交四航局納米比亞項目工地經常可以看見的一幕。與進場之初當地媒體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相比,項目部通過制定實施一系列的公關計劃和基礎管理工作細則,用塑造企業文化來搭建兩國溝通的橋梁,逐步打開了黑人兄弟的“心鎖”。
“不再是入侵者”
“中國人的消費方式我很喜歡,他們的到來給我帶來了財富,但是普通百姓就不一定了”,當地超市營業經理Joseph調侃說,“很多當地超市的生產力有限,而因為中國人的消費一度導致供貨不足。”
司機anton則打開他的Facebook:“invader(入侵者)of Namibia。”社交媒體一度排滿了中國人夸張的購買行為,當地社會抵觸情緒沸騰了。媒體們順勢夸大中國人的“入侵”,甚至把中國工人描述為“流放犯”, 項目部在當地的經營和生產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鑒于此,項目部咨詢了當地的公關公司,制定了嚴謹的宣傳計劃——召開媒體開放日。2015年3月27日,項目部邀請了《太陽報》、《獨立人報》、《新時代》等20多家紙質和電視媒體到項目部參觀報道,讓他們面對面地了解工程建設的規模、工藝工法、需求人員等信息。來訪媒體看到了中國企業對建設標準的嚴格要求、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及對工人大膽使用的態度,使他們信服了。而后,各大媒體實事求是的報道,在輿論導向上為項目部的生產經營創造了條件。
現在,當地司機開著車和普通中國工人走上街頭,穿著相同的工作服,如果不是彼此的膚色差異,真有哥倆齊出游的錯覺。項目部在輿論戰場打了漂亮的一仗。
“黑人兄弟笑了”
“謝謝公司的培訓,不僅我熟悉了中國的設備,而且這種培訓使我的收入大大增加。家里的幾個孩子天天吃牛肉了。”卡車司機Only和Jacobu異口同聲地說。
項目部為達到培訓當地勞工707人次,用工工時22.9萬個的目標,細化培訓和用工計劃,要求每個部門班組要在規定時期內實現勞工的技能培訓,對于培訓的工種和內容都要有嚴格的培訓資料和信息記錄。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經營,項目部在冊勞工數量已經達到了385個,用工工時超過了15萬,培訓人員接近200人次。項目所有的自卸車、裝載機、門機操作手都是當地勞工,部分樁機、船舶亦可交給當地工人獨立操作。
如今,在納米比亞集裝箱擴建碼頭施工現場,一輛輛“陜汽”卡車和油罐車來回穿梭運輸,預制場的門機往返運轉,更有海上的交通艇不停地來來去去。而仔細一看,這清一色的中國設備上面,操作的都是“正宗”的黑人兄弟。
“當地勞工的人力資源培訓和開發,不僅給當地人創造了極大的就業機會,推動當地社會的發展,而且大大降低了項目部的管理成本”,中交四航局納米比亞項目經理袁明介紹說。
“中國哥們兒是兄弟”
“我知道,只有CHEC才會這樣對待工人,其他的納米比亞企業是不會提供食物給我們的。也不會給那么多的工人舉辦party.中國人是我brother(兄弟)。”預制場工人Malasa侃侃而談,而他是最早進入項目部的當地勞工,從營區建設開始到工地破土動工,他見證了項目部在納國的一步步發展。
剛開始,很多中國工人稱當地勞工為“黑工”、“黑人”、甚至“黑鬼”,言語行為上充滿了歧視。項目部明文禁止這種行為,并組織了一系列活動來促進雙方的溝通:3月21日是納米比亞國家獨立日,還是納國總統交接的日子,當地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項目部理解當地人民對于國家獨立,人民當家做主的喜悅心情,藉此盛況,項目部融入當地文化當中,更希望提供一個平臺以促進雙方工人的交流——為公司勞工舉行了獨立日慶祝活動,邀請全體員工到營區參加慶祝活動。項目部員工和當地勞工一起進行籃球、足球比賽、趣味游戲及燒烤活動,在交流中促進了雙方的友好感情。
項目部還在生活上對當地勞工進行細微地關心:為加班工人準備午餐和晚餐,而且應他們的要求,在適當保持標準的前提下,與當地餐飲公司合作,為他們提供適合當地人口味的工作餐。看到每天可以吃上適合自己胃口的食物,他們舉起胳膊,歡呼雀躍,宛如勝利的小孩般興奮。納米比亞鯨灣港在加緊施工,中、納工人共建鯨灣港,兩國員工成朋友,情深手足似兄弟,在當地傳為佳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