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城市 > 甘肅 > 正文

甘肅探索消除農村“白色污染”之路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原標題:探索消除農村“白色污染”之路

記者 孫海峰

作為全國最先引進和試驗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省份之一,我省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試點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來,因其顯著的增溫保墑、抗旱節水、增產增收作用,地膜覆蓋面積逐年擴大,地膜使用量連年增加。2014年,全省各類農作物地膜覆蓋面積已達2750萬畝,地膜使用總量近15.6萬噸。

但是,隨著地膜技術的成熟,及大面積推廣,農村廣袤的土地也逐漸被巨量廢棄地膜侵占,由此造成的土地板結、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嚴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防止“白色污染”在農村繼續蔓延,已成為農村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消除“白色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大面積使用地膜可能造成農村“白色污染”,那么為什么我省依然不遺余力地推廣地膜使用呢?

“可以說,甘肅的省情決定了農業要實現穩產高產,必須走地膜覆蓋這條路子。”省農牧廳副廳長楊祁峰說,“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運用,尤其是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創新研發推廣,破解了水資源短缺對甘肅農業的制約瓶頸,不僅提高了自然降水的高效利用,而且解決了冷涼地區積溫不足的劣勢,促進了全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擴大了玉米、馬鈴薯、蔬菜等高產高效作物的種植范圍,對甘肅農業增收、農村經濟增長和實現糧食豐收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為甘肅成功實現糧食從依靠調入到供需平衡有余的根本性轉變作出了突出貢獻。”

但是,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盡管地膜覆蓋為我省農業高產穩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可隨著地膜使用量的快速增長,也伴隨產生了大量的廢舊地膜,不僅造成了視覺上的污染,還存在降低耕地質量、牲畜誤食、焚燒處理引發二次污染等潛在威脅。

據專家分析,殘留地膜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破壞土壤結構,影響耕地質量和土壤的透氣性、透水性等;二是影響作物的出苗,造成作物減產。地膜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驚人的,一畝地土壤含殘膜達3.9公斤時,將導致各種農作物減產11%-23%;三是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超薄型地膜的大量使用更加劇了對耕地土壤結構的侵害,農作物苗期易出現苗黃、苗弱甚至死亡;四是對牲畜有害,牲畜吃了帶有地膜的飼料后,會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五是造成化學污染。

此外,廢舊地膜作為一種寶貴的可再生資源,不回收利用也將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如何在使用地膜促進農業生產,與保護環境、消除農村“白色污染”之間尋求平衡,是我省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探索消除農村“白色污染”的可行路徑也是我省的當務之急。

  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將“白色污染”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農村‘白色污染’是一個新課題,在治理方面也很難找到先例,因此,必須從健全政策、法律、法規體系入手,才能使治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省人大農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高協說,“近年來,我省超前謀劃、積極探索,創新實踐,出臺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規,使全省廢舊地膜回收和綜合利用方面邁上了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

梳理近些年我省出臺的政策、法規,不難看出,為將農村“白色污染”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我省做出了大量工作。在這一探索的過程中,我省相關政策、法規也發生著由粗到細、由單一到系統的變化。

2009年,省政府出臺規范性文件,明確提出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

2013年,省政府再次發出通知,在全省范圍內明令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超薄地膜。同時,在旱作農業項目實施中通過政府招標采購補貼農民使用厚度高、強度大、耐候期長、易回收的高標準地膜,為廢舊地膜回收與綜合利用創造了基礎性條件。

2013年11月,我省率先出臺了全國首部關于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規——《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將成熟的管理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到了法規層面,對農膜的監管者、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回收者的責任均作了具體規定,不僅從源頭上限制了不利于回收利用的超薄地膜進入農資市場,而且使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主體都有明確的定位,形成了責任鏈條。

為保證《條例》的貫徹實施,2014年4月,我省又及時發布了甘肅省地膜生產地方標準——《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DB62/2443-2013),我省地方標準在《條例》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從地膜厚度、耐候期、抗拉伸強度等相關影響地膜回收性的參數上,進一步進行了具體和細化,相關指標均嚴于現行國家標準,有效提高了《條例》貫徹實施的可操作性。

  政府+市場:治理農村“白色污染”的關鍵思路

俗話說:“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對廢舊地膜,這一原理,依舊適用。

“廢舊地膜可以加工塑料顆粒,制成塑料桶、塑料盆、塑料桌椅等。”省農技推廣總站副站長李成德說。

既然是資源,為什么長期以來廢舊地膜只是被農民棄置田間或者焚燒呢?

廢舊地膜回收和利用主要涉及農戶撿拾、網點回收、企業加工三個環節。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回收網點少,回收價格低,企業與農民都缺乏足夠的積極性認真回收廢舊地膜。

為促進廢舊地膜回收與綜合利用,我省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企業主體、循環利用”的工作思路,省財政專門設立專項資金,2011年至2015年,已累計投入資金9000萬元,采用“財政貼息、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扶持建設了一批工藝先進、規模經營和抵御風險能力較強的回收加工企業,并配套相關優惠政策,為廢舊地膜回收綜合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從實際情況看,我省大多數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還存在普遍規模較小、工藝設備落后、回收加工體系仍舊十分脆弱等問題。”李高協說。

在此狀況下,我省通過積極匯報爭取,得到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2012年至2015年共支持我省44個縣實施農業清潔生產(地膜回收與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安排中央補助資金23361萬元,新增地膜回收面積1374萬畝,新增加工能力47284噸。

該項目的建設對解決我省廢舊地膜回收利用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高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水平,進一步完善和創新廢舊地膜回收的管理機制、監管機制和激勵機制,示范帶動全省廢舊地膜綜合利用工作邁上新臺階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在國家以及省里相關政策、資金的激勵引導下,截至2014年底,全省從事廢舊地膜回收加工的各類企業達293家,設立鄉村回收網點2148個,初步建成了涵蓋地膜撿拾、回收、資源化利用等環節的網絡體系,基本形成了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目前,我省廢舊地膜綜合利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回收的廢舊地膜進行粉碎、清洗后,通過熱融、擠出生產再生塑料顆粒,利用再生顆粒進行深加工,生產PE管材、塑料容器(如化糞池)、滴灌帶等;二是將回收的廢舊地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礦渣加工生產下水井圈、井蓋、城市綠化用樹篦子等再生產品。

  建立長效機制:治理農村“白色污染”的關鍵

2010年—2013年,省政府先后兩次專門召開了全省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將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納入生態保護考核指標體系實行目標管理,將廢舊地膜回收利用與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同時對工作不得力、監管不到位、農田地膜殘留問題突出的地方,適時進行公開曝光和必要的行政問責。對享受省級專項資金扶持的企業,劃定承包回收區域,實行包片回收責任制,要求包片回收,做到應收盡收。

“我們緊抓每年春秋兩季集中揭膜覆膜時期,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積極與工商、質監等部門開展農膜市場聯合執法,始終對偽劣地膜產品采取高壓打擊態勢,堅決杜絕省內超薄地膜、劣質地膜的生產、流通及使用。”省農牧廳種植業處處長李福說。

2014年起,我省對旱作農業區地膜政府招標進行采購時,充分體現廢舊地膜回收因素,優先采購具有廢舊地膜回收加工能力企業生產的地膜,以此鼓勵和引導地膜生產企業積極參與到廢舊地膜回收的工作中來,逐步引導形成“誰生產、誰回收”的良性機制。

  提升公眾意識:打響治理農村“白色污染”的人民戰爭

治理農村“白色污染”,僅靠政府推動、企業參與還遠遠不夠,必須提高公眾尤其是廣大農民對此的認識,這樣才能增強農民治理污染的主動性。

為此,我省從解決好廣大社會公眾的認識問題入手,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建立了一批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區,集中試驗示范了適時揭膜技術、機械拾膜技術、一膜兩用等技術,開展了地膜殘留監測、可降解地膜評價、地膜市場監管等工作。

同時,通過廣泛組織觀摩會、視頻會、宣傳月等活動,積極引導農民使用高標準易回收地膜,使社會公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群眾加深了對廢舊地膜殘留危害的認識,增強了農民群眾參與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撿拾清理農田廢舊地膜已經成為我省廣大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特別是在旱作農業區糧食生產中,由于宣傳到位,加之持續多年政府補貼使用高標準地膜,不但有力促進了當地農民撿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幾乎不會對耕地造成殘留。

以會寧縣為例,當地絕大多數農民都會自覺將農田中的廢舊地膜揭取撿拾出來帶回家中堆放,等待流動商販上門收購,目前該縣常年從事廢舊地膜收購的流動商販約有50多人,初步建立了廢舊地膜從撿拾到回收再到加工利用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通過多年的細致工作,我省按照農業清潔生產理念和農業循環經濟理念,逐步探索出了“強化源頭防控、政府扶持引導、企業市場運作、行政監管推動、技術支撐保障、法制引領規范”這一解決廢舊地膜殘留的有效途徑,基本形成了“地膜增產增收、廢膜回收利用、資源變廢為寶、農業循環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2014年,全省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率已達到了75.4%,旱作農業區糧食生產中廢舊地膜殘留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廢舊地膜回收與綜合利用工作得到了大幅推進,全省農村農業整體生態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