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首頁 > 情感 > 正文

符合性別平等的生育觀應該是怎樣的

符合性別平等的生育觀應該是怎樣的

綜覽現有的公共討論,無論是為了“回歸傳統”而主張多生,還是為了“解決老齡化問題”而主張全面開放生育,或者打著“尊重人權”的旗號反對公權力對家庭生育干預,都有一個共同點:對婦女作為生育主體在這個過程里的自主權默不作聲,完全不談生育作為負擔對婦女有哪些可能的負面影響,和現代婦女的獨立自主精神有無矛盾, 社會應該有哪些相應措施來補償婦女因生育而損失的機會、時間。還有,那些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不愿生育的婦女,在鼓勵生育文化下,會收到哪些可能的歧視和排斥?比如已經十分嚴重的就業歧視往往以婦女要生育為理由,不招聘女性;現在如果婦女可能的生育次數增加,這樣的“理由”就變得更“堂而皇之”了。

性別平等、充分尊重個體,本應是社會共識;可由于各種原因,這些訴求歷來被邊緣化。現在,傳統男權家庭主義和國家當前松綁計生政策的意向,形成了一種合力,讓從女性本身發出的呼聲,面臨更大的困境。

那么,一個具有性別平等視角的、符合現代社會平等公正、以人為本的價值的生育觀應該是什么樣呢?

作為公民,婦女擁有對自己身體的主權——她是身體唯一的主人,她身體的所有部分(當然包括孕育生命的生殖系統)應該有免于暴力、奴役的權利,應該由自己的意志自由支配。婦女是作為目的而存在的人,而不是長著子宮的工具。在我國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家庭里的母親就是孩子的生物學母親。由于母親提供自己的生殖系統孕育孩子,而她又是自己身體各部分的唯一合法支配者,所以母親有權決定是否孕育、生產某個孩子。任何違背母親意愿的強制性受孕、生產,都是對這個可能成為母親的人的基本權利的侵犯。

在談論生育權的時候,一部分人往往誤解女權者的主張,認為女權者將男人排斥在整個生育決策之外,完全沒有決定生育下一代的權利,只有女人有。這是一個誤解。

首先,“生育權”或說“生育自主”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免于被迫生育的權利”,這一點上文談的很多了,要以女性利益為核心。二是“繁衍下一代的權利”。在一個平等的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有同樣的機會繁衍自己的后代。但這不代表任何人可以通過脅迫、強制的手段,以侵害他人利益為條件,繁殖自己的下一代。進入21世紀,人類的繁衍,早已不是純動物性的個體行為,而是高度社會化的行為,既包括生產,也包括養育,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工程”,需要經過協商、配合來完成。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財產,撫養教育孩子是整個社會,包括家庭、學校、社區、政府等綜合完成的使命。

正因為生育具有社會性,我們說“生育過程須充分考慮婦女的意愿和利益”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家庭或其他人的意見,不是除了母親其他人都不能發表意見。恰恰相反,一個理性、有思考能力的女性,應該仔細衡量手頭的各種資源,考慮各方合理的意見,再做生育與否的決定。但必須認清,在整個決策過程里,女性的權利和利益,應放置在最優先的位置——因為生育過程是發生于女性的身體,而身體的支配權應在女性自己手里。其他人和機構的建議,不應損害這名婦女的利益,不能是強迫性的。一句話:在“生”的決策里,女性的權利是根本。她自己最終做決定生還是不生。這與我國現行法律,以及世界上大多數進步國家的法律,是不悖的。而關于“育”的方面,孩子降生后,它是正規家庭單元的一員,父母雙方均有義務撫養孩子;孩子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在撫養過程中,父親和母親共同分享作為家長/監護人的權利和義務。我國也針對離異等情況,規定了相應的撫養責任。而關于非異性戀一夫一妻制家庭,以及領養等問題,情況就更加復雜了。

另外,需要挑明的是:雖然在生育下一代的機會面前,應該人人平等,但從現實來講,在所有階級社會,生育其實都是一部分人的特權——很難普遍化,或通過公權力的介入保障每個人都能延續自己的遺傳基因或傳遞財產給下一代。例如在我們很熟悉的明清時代的江南,經濟發達,文化水平高,但有大概10%的男性終身是“光棍”——他們處于社會最底層,根本沒有經濟能力娶妻生子。而有錢人家,卻可以通過納妾等方式,占有更多的性資源。

女人天生愛帶娃?

有些人可能會說:“很多女性自己選擇了承擔更多的育兒工作,因為她們‘天生的母性’讓她們享受這個工作本身。”但是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女權主義實踐和歷史書寫一次次清晰明白地告訴我們,性別心理特質不是天生的,大部分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和發揮自己的智識才能,在公領域取得成就、受到認可相比,相當多的女性并不從做母親、操持家務中得到更多的快樂,她們甚至因居家、與世隔絕而感到無力、痛苦。女人與母愛、家庭之間的聯結,被過度地渲染強化,讓人們覺得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或是不可抗的必然。同時,我們也不要忘了,越來越多的男性表達出他們對維持男性氣概、壓抑自己情感的疲憊,以及對做父親、分享親子時光的渴望之情。所以,一種只能看到并許可女人育兒、做家務的霸權文化,不僅僅是對女性的不公,也是對男性的不人道。一個公正、無強迫的社會應該是這樣:在這里,人人可以充分表達個體的意愿,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充分發揮自己潛能。

婦女回歸家庭,悉心育兒,是為她們好?

還有很多人會說:“讓婦女回歸家庭,不必工作,只悉心育兒,難道不是對她們最大的尊重嗎?”當然不是。原因大體有二。首要原因上一段已經說了,很多女性根本不認同這樣的生活模式。另外,這種看似很有吸引力的家庭模式,只能在一小部分特權人群中實現。但之所以有那么多普通人,甚至女性自己也認同這個理想,實在是因為我們主流文化被特權把持,讓普通人看不到這種理想背后的問題 。

在幾乎所有人類社會,成員被都分為不同的階層。不同階層的人,在勞動分工、資源分配、文化層次、生活質量、機遇等譜系中占據不同位置。有人治人,有人治于人。有人靠出賣勞動力過活,有人靠榨取他人勞動成果而活。不幸的是,一個特定社會的主導文化,總是為治人的階層服務的。我們的全球系統也是如此。那些由于歷史原因變得先進發達的國家地區制造了主導全球的文化,這些文化轉化成“軟實力”,受到不加辨析的盲目尊崇,成為落后地區爭相模仿的理想圖景。這其中,“一夫一妻,幾個孩子,男主外、女主內”的中產單核家庭,就是全球主導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一個歷史時期,成為幸福家庭生活的普世憧憬,至今魅力不減。而這種男外女內模式,其實是極為特殊的歷史現象,它的原型是20世紀戰后的美國白人中產家庭——彼時美國開始稱霸全球,它的主流文化成為全球主流。

看一看古今中外的現實世界,我們會知道,在大多數地區和歷史時段,家庭不是以這樣的面貌出現的。自工業資本主義興起以來,男人、女人甚至孩子,都需要加入產業大軍,辛苦工作,以掙工資的形式,維持日常生活,養活后代。帝制時期的中國更是如此,在小農制社會,男女都要辛勤耕作,一年從頭忙到尾,他們所組成的家庭,絕不是什么情感港灣、兒童樂園,而是一個社會生產、再生產的單位,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元。那時說的“男耕女織”恰恰說明男女都要在外勞動;而女性完全“主內”、過庭院深深的生活,只是有錢大家族的奢侈安排。今天,全球大多數家庭還是需要雙份收入支持,在這種真實嚴酷的現實里,如果我們非要認同階層等級較高的人的“文化”,模擬他們的家庭關系,那么只有一個辦法:妻子們被更嚴酷地剝削——她不但要繼續在勞動力市場上謀生,還要滿足她丈夫的“中產夢”——在家務操持和育兒中,變得和有錢人家的太太一樣精巧、考究、擁有“超能力”。

這樣的“中產夢”恐怕是大多數女人的噩夢。所以,無視性別鼓吹多生,是危險而不義的,它所導致的后果更多地被底層、女性承擔,成為她們的苦難。這里不是要比較制度變革前后的不同社會問題,哪個更“糟糕”,因為苦難是無法比較的。只有苦難的主體有資格自我評估。而我們當下能做的,是反思已有問題,指出新問題的存在。這注定是道孤和寡的奮斗。因為談女人的權益、主體性,是站在弱者的立場上挑戰強者,強者有更多的辦法和資源壓制這種不和諧的聲音。

來源:女聲網 作者: 老晴表妹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大年 吉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