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敲響黃河兩岸
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產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為了太平,為了來年風調雨順,蘭州為黃河而動,春節為敲太平大鼓而動。
還是那些熟悉的舞動,還是那些來民間的舞動,一身的鮮紅、一身的陽剛、一身的鼓舞。從鄉村趕來,從黃土地上趕來,從狗娃山、皋蘭山趕來了民族的后裔的民間社火。跨越、躍動、翻身、前進,是一種追求,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符號,是黃土地上長成的莊稼漢子。鼓棒敲起來,如春雨播種,如白蘭瓜落地,如百合花盛開,如新桃上市。嗩拉吹起來,歡快的鑼鼓敲起來,高高蹺走來了,秧歌隊、舞獅隊伍走來,在金城關一條街道,在黃河母親的身旁,扭動成起伏的浪,跳躍成跨時代的駿馬,一波又一波,沿著夢中的絲綢古道和現實中的絲綢之路之路走來,不斷創新。
一條龍從動到靜,舞龍成了年輕后生的拿手好戲。只要把它耍成歡樂的歌聲,就是太平盛世,就是鼓舞金城。
甘肅騰飛起來,如果黃河是條龍,大地是只鳳,在龍鳳舞的時代,我們這些子孫后代,黃河兩岸的人民,在努力創造未來,人民生活富裕了,祖國才能強大,享受新生活的樂趣人人有責。
一年一度春節來,社火最好耍著來。正月里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燈籠。舉杯、祝福、回憶、展望。一座白塔山下的博物館時,吸引了成群成隊的游客。蘭州人用黃土,把民間的傳說和故事用泥塑做成系列人物,蘭州人把唐詩三百首、紅樓夢、天女下凡、仕女圖雕刻在葫蘆上,還有那些鄉村的民間藝人用剪紙剪出民間傳說。蘭州城最古老的黃河鐵橋引出的一系列故事,關于橋的演變、直至今日的十三座大橋,橫跨黃河兩岸。博物館珍藏著歷史的典故,秦腔館里嗥出如歌如戲的秦腔。當地人、外地人都用智能手機收藏這些記憶的展示。金城關成了節日的唐葫蘆。等待很久了,家里的老人、新人早已準備就緒,就看那個熱鬧的社火。老年人帶著凳子,靜靜地坐在臺下,觀賞讓人思戀的嗥秦腔。年輕人愛看來自民間的歌舞表演,其余那此人都是攝影師,全民攝影的時代來臨了。整個演出都有快門收藏,整個社火,都有攝影師、人民大眾,上傳微信朋友圈。點贊就在金城蘭州。
街亭的社火扭動起來
春節,我追隨社火的腳步,走過隴東南農家院落,走過鄉村大舞臺。所到之處,山村變得美麗了,隴原各地,盡然收藏有不同的民間藝術。他們全部在節日里發表出來。觀賞后讓人陶醉。
馬蓮繩當作腰帶,扎在農人的身上,羊肚子手巾戴在頭上,大檔褲、大棉襖、大踏步走在村莊的小路上,喜氣洋洋地就這樣扭起來了。天水街子的九月九上香,是當地的民間習俗。據說“牧馬灘出土的地圖”認為,黃帝就出生于黃家峽。境內還有炎帝祭天的神農山,紀念杜甫的東椅草堂。街子在秦早期就已經形成村莊。
街子村氣候宜人、風光秀美,南靠小隴山林海,村內河流密布、阡陌縱橫,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充滿著江南水鄉特有的韻味。山南的小溪流入長江,山北的小溪流入黃河。街子村自古以來是一個典型交通要沖。
古鎮街亭,它以馬謖失街亭的故事而聞名。在這景色宜人的街子,我久久地站在松柏樹下,用思索和哲理鑄成的雕像,尋找美酒當歌的農家堂屋,藝術來源于九月九,藝術全部寄托在騾馬拉成的戰車上。一隊隊走來,一列列歡樂著走來。人歡馬叫鬧正月。崇福寺廟會,歷經千古陶治的精神武戲,是一促穿透賢者之戒的聲音的重疊。社火從渭河源頭苦苦追逐著奔騰浪濤那回聲中的戀歌。太陽漫過來,拓出一片親切的土地,柔軟而富有彈性。小隴山、麥積山、催促崖、十八羅漢峰、石門、牧馬灘,統統偎在她的懷中。泊定的曲溪,從祁壽到天水郡,好像是嬰兒咬住了母親的乳頭,夢囈里有吃奶的聲音。街亭古鎮溢出了奶香味。
我在街亭老鄉家喝著濃濃的罐罐茶,品嘗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麥積山那邊的紅櫻桃,她一開一合,滋養著肥沃的大地,被回娘家的媳婦含在嘴里,心上還唱著“十月懷胎”那曲調……懷在二月二,想吃新韭兒,懷在三月三,想吃紅櫻桃,懷在四月四,各廟里把香燒,保佑奴家生個胖娃娃……
古代那些名將,都被裝扮成社火,飛濺的舞步向人群眾舞來。
天女下凡、西游記、三打白骨精、麥積煙雨都被常常濃烈地表演出來。
旋舞的笑意,喚來愣愣的喊叫。一位老者劃動游船,笑迷迷的大姑娘哼著小曲,如一朵荷花,動如波浪,靜如佛祖。動與靜是河流、速度、奔跑、追逐、嬉戲的美夢。
街亭古鎮上印滿了農人的履歷,用原始舞姿、表現給現代人觀賞、是吉祥的符號。完成一次村莊的行進,就是一次最好的問候。文化人都有本書,那就是農歷正月寫春聯寫出的故事。
街子自古為秦州重鎮,因其處于通商路口,又稱街子口。翻開那本發黃的歷史,宋代為天水縣東柯社第三保,明代為鞏昌府街子鎮,清代至民國時期為天水縣街子鎮,建國后為朝陽區、街子鄉。街子鎮建制規整,儀律謹嚴,規模宏大,配置齊全,真實地保留了歷史上城鎮的整體格局和古建筑,具有典型的天水明清古鎮風貌特色;古民居、古商鋪、古寺廟、古會館、古作坊等建筑。那些關帝廟財神殿,香客不斷涌來,許愿還愿,燒香拜佛。那墓碑、龍山平安堡都是從明代保存至今。
上古至如今,還存留著原始的激情,后人們抒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詩圣杜甫流寓秦州時曾在此賣藥教書,并寫有詩篇傳世。另外,街子有木偶、皮影、剪紙、明清版畫、臉譜、釀醋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人和民間藝人十分珍惜這樣的遺傳。
街子(街,天水方言讀gai),也叫“街子口”,有路口可通往元龍、伯陽、甘泉、麥積(鎮)、石門(風景區)等處。2月16日的上九會,楊河、宏羅、南家山等村的18支社火隊相匯街亭。這是一個夢幻般的新年,人們早已盼望已久,人們早已等待很久了。萬人觀看,萬人狂歡。那如一座座山神走來,祈福天下太平吉祥。莫家莊、神留溝、尹家甸子,馬秧歌,高臺,抬桿子、長腿子等。都有一個突出而鮮明的共同點:選擇古裝戲劇中精彩有趣、矛盾沖突集中的情節,由村人扮演其中主要角色,畫臉譜,穿古裝,持道具,擺出形象的姿勢。馬秧歌僅表演《三國演義》、《回荊州》、《魁星點狀元》、《姜子牙封神》、《魁星點狀元》、《天官賜福》、《四大靈官》等表現吉慶幸福、驅邪逐疫內容的之外,還有武戲故事《回荊州》、《蘆花蕩》;封神故事《姜子牙封神》、《殷郊岐山受犁鋤》、《黃河陣》、《破澠池》,楊家將中的《金沙灘》、《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等。
把高臺裝扮成文戲武戲,少男少女站在時空的機車身上,古裝戲裝扮,懸空、扎綁,玄妙俊拔、富于情趣。《李彥貴賣水》、《花亭相會》、《三打陶三春》、《千里走單騎》、《三打白骨精》等等。抬桿子、長腿子小曲唱道:小紅娘帶過銀鬃馬,奴送親人十里長亭。送親人送到一里亭,拉一雙公雞送親人。叫親人思著吃、想著用,常把奴家掛在心。奴留不住往前行,中途路遇一親人交……人要交真君子,栽樹要栽古松柏。交下君子常來往,栽下松柏四季青……
歲月刻滿了多少老人的額頭,農家院落阿娜多姿的桂花樹上,女人經常聽見有喜鵲呼叫,花開花落,生兒育女。一年又一年。街亭的社火在百姓的腦海里:“東街里財大勢大,北街里全然不怕,西街里扎掙一下,南街里就地爬下”。意思是說東街和北街的社火貧富差距,兩街居住的有錢人多、財勢大因而盛大、精彩,能夠裝扮十分精巧的高臺;西街勉強可以裝扮抬桿子,南街則只能裝扮一些小丑,來隨便對付一陣。如今,街上的四街、甚至鄉里的各村,每年所裝扮的社火,都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平,可以說已經是龍騰虎躍了。
秦州小曲
隴東南,有一座城,自古以來,有水從天上而來,圍繞城池而滋潤大地。是歷史文化的沉淀,是古絲綢路上的驛站,是綠色林海里的一片秋葉,是一條,三條小河交匯的風水寶地。天水,天之水而香甜可口。秦州,具有民間的味道,不僅有好吃的花牛蘋果、櫻桃,還有涼粉、瓜瓜。每到節假日,秦州小曲在各地農村普遍傳唱,小靈靈的天水人,白嘩嘩的大姑娘們,尤其在瓜果飄香農家院落,隨時都可以哼起小曲:西北的人兒吶,黃土的的坡,深厚的文化實在的多,敲起鼓來打起鑼,咱們大家都來耍社火,唱唱秦州的小曲兒,扭起家鄉的社火。男婦老少齊參與,原生態的社火唱了百年多,天做帳篷,地做戲臺耍社火,麥積山的佛像她聽過歌。南郭寺的槐樹做鼓錘,伏羲廟的三星拍手說不錯。社火傳遍了秦州的角角落落,世世代代相傳的是心中的歌……
《花亭相會》,搬上戲劇舞臺。無論用南秦腔,還是北秦腔演唱,都有采花調,綱調的農村馬煙歌的味道。小曲融進秦腔戲劇中柔情似水,慷慨激昂的韻味溶為一體。
天水是西秦之地,又是秦聲的發源地。約有1700年間都稱秦州。冠名“泰州小曲”是秦聲、秦地、秦源的母體而居。秦州小曲又名秦州曲子戲,俗稱鄉土社戲。是隴東南鄉土社戲里的活化石。秦州小曲,鄉土氣息濃郁,曲調悠揚,音色在歡快中流露出凄婉、熱烈中折射出蒼涼清苦的韻味。 由此,南秦腔、北秦腔都由泰州小曲演變而來。 秦劇是把“地灘秧歌”、“喊背弓”的秦州小曲改變演示形式以后,搬上了戲劇舞臺,在唱腔上作了更大一些改進和提高而已。戲劇人物仍然是男扮女裝,沒有脫離開“秦州小曲”傳統扮妝。在唱腔調上,秦腔戲仍然離不開“秦聲”的韻味。表演形式上的曲目:《十里亭》、《十杯酒》、《洛陽橋》、《小桃紅》、《鳳閣嶺》、《太子游四門》民歌類:《十對花》、《繡荷包》、《放風箏》、《姐懷胎》、《十道黑》、《戲秋千》。戲劇類:《香山寺還愿》、《下四川》、《花亭相會》、《麥人觀》、《周文送女》、《張連賣布》、《馮英說小》等百余首民間曲子。
鄉土味濃,民族風情和濃郁,鄉音合悅。卓人月說:“小曲為明代一絕,可與唐詩、宋詞、元曲媲美。”馮夢龍說:“山歌系民間性情之響,逐不得列於詩壇,但它情真意切”。“小曲”來源于山歌與民歌、性情之調,因“小曲”始終保持著野性趣味,方土風情。不與大戲舞臺爭名奪利,千百年一直活躍在農村山野田園之中,自由浪漫地生存著,即興抒情,意切情真,愛唱就唱,隨意性很大。它是以山野為臺,以癡心達情為趣,有唱有和,村夫民婦,老人小孩都可以唱,無拘無束,自娛自樂,唱性情愛戀歌,寓教于樂,教子相夫,禮儀孝道,男婚女嫁等一切社會現象和傳統文化,都可以在生活中傳唱。
民歌、山歌、小曲是一母同胞,亦可以兄弟姐妹相稱。它們的歷史地位和文學價值是同等的,促進和弘揚民歌、山歌、小曲這些山鄉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同等的重要意義。
秦公故里的馬社火
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產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祭祀拜神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新春的鑼鼓已經敲響了,當我站在赤土山,那坐寺廟的平臺上,抬頭望去,禮縣縣城被西漢河、燕子河環繞,就像一座水晶宮殿。從古至今,這座具有深奧歷史源博的縣城,從古老的民間傳說中脫胎換骨,走向現代文明。禮縣是秦始皇父親的墓地,這里還蘊藏著深不可猜的原始崇拜和墓藏。西漢水繞過鐵籠山、香山,流向太陽升起的地方。燕子河由北向南,流淌著歲月的風流,多少人間煙火在燃燒,多少報春的燕子飛進院子。牛頂山的紅樺林揚起一片紅色的記憶,綠色林海保護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在中心廣場的歷史博物館里,那些原始的陶人、戰斧、戰車的出現,把人們的視野引入厚重的秦始皇時代。想像和對比、點贊和叩問,為先人們鼓掌。
西漢水不停地向嘉陵江輸送水量,鹽關街道止白嘩嘩的鹽塊,就好像一夜暴富的商戶。大街上出現了耍龍的、舞獅的,從小巷里走過了扭秧歌的人,還有那些乞巧姑娘們嶄新的服飾,都是西漢水渲染的。
枯木懷春的鄉村里,生氣昴然。馬社火列隊進行圓莊,驅邪、除病、祈福,保平安。鹽關大街現時成了車水馬龍,買鹽的不買鹽了,只顧看戲。趕集的人流把目光聚焦在馬社火隊伍里,好生也是家鄉的味道。紅河那個鄉村,還有花桿社火。用五彩紙裝飾的花桿,在手里打旋兒,翻跟頭,一隊隊紅男綠女扭動著腰姿,唱著隴南民間小調。一路走著, 一路放歌。那民間傳說中的關羽、張飛、趙子龍,劉備、豬葛亮,被馬社火表演出來。
據說,馬社火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動,唐宋以后演變成喜慶生活回顧。隴南、隴西屬秦人祖先牧馬生息之地,馬社火有由秦人巡邏邊疆和放牧演變而來之說。鹽官當地人則說馬社火與鹽官的騾馬市場有關。鹽官有聞名西北的騾馬市場,優良馬匹很多,馬社火已經表演了五百年。正月初九上午,我們有幸觀看了當地馬社火表演。馬社火以扮演古裝戲劇人物的演員騎在馬上走村串戶而得名,流行于隴南、隴西一帶。表演時,由鑼鼓隊帶頭,馬匹列隊依次緊隨其后。為防止燃放鞭炮驚跑馬匹,每匹馬須拴上韁繩由專人牽著,選中的馬一般頭戴紅花,馬鬃和鞍墊也要進行裝飾。騎在馬上的演員通常就是一出戲中的主要角色,如《打鑾駕》、《二進宮》等,也有表現神話傳說的,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八仙過海》等。戲劇人物臉譜稱為“搭臉",道具則稱為“把子”。
流傳在西和、禮縣的乞巧民俗,屬秦人遺風,它完整的保存了古 老的民間乞巧的活動范式,以原生態方式流傳,在乞巧文化中具有原型價值,承載了諸多古代文化信息,在乞巧文化中最為典型.西和、禮縣乞巧民俗兼容伏羲文 化、炎黃文化、秦文化、氐羌文化等文化淵源.乞巧女兒節在形式與內涵上均有別于七夕情人節.
作為先秦故里,禮縣社火是集音樂、繪畫、說唱等藝術為一體的藝術精品。禮縣社火音樂為主線,詮釋其社火的音樂個性及其獨特音樂藝術魅力特征。
西和、禮縣一帶的乞巧儀式中,音樂舞蹈是整個儀式的重要組成部 分,是儀式行為的載體。每一項乞巧內容的的表達,都是通過載歌載舞的形式來完成的。乞巧歌舞專用于乞巧儀式中,歌曲具備地方民歌特征,有自己獨特的結構、 調式、風格,歌曲容易學唱,歌詞內容與日常生活相關。舞蹈動作不難,隨儀式的需要結合舞蹈。在其音樂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隨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創編歌詞并傳 唱,因而也可以稱之為這一代的“口頭歷史”。
西和、禮縣的乞巧節儀式也在春節出現,其特點是儀式過程歌舞相伴。西和縣漢源鎮、石堡鄉、 長道鎮、包括禮縣鹽官鎮、永興鄉等鄉村。以西和十里鄉、趙五鄉及相關東片地區。
紅河花桿是禮縣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秦朝。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虜來趙國大王趙嘉,準備臨刑前,秦始皇覺察到秦趙諸國共出一祖,動了惻隱之心,便赦免其過,留用他作了理廉官。趙嘉的兒子趙公輔很有才學,就被秦皇任命為西戎行政長官而治理西戌(實則是命他到西垂守護秦先祖之西陵墓),趙公輔便帶領著趙國舊幫子民來到西戎(今禮縣紅河鄉一帶),他用剛柔并濟的政策與中原文化,教化民眾,很快受到了當地羌戌民族的擁戴,被尊為“趙王”。
據漢書記載:“漢陽郡西縣出趙壹,曾任漢陽郡計吏”,他是趙公輔八世裔孫,文才過人,但持才倨傲,在其作《剌世疾邪賦》中表達了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強烈不滿,對封建王朝的腐朽及其統治者的昏庸進行了辛辣的憤怒的批判。“寧飲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這就未免刺中了統治者的要害,得罪了不少阿諛奉承的小人,加之為人狂放不羈,“屢抵罪,幾度死”,得友人相助而幸免。他死后,后人為了紀念他,演變剌世疾邪為剌世除邪,以先祖遺傳下來的桃符、爆竹兩樣驅邪法寶,演變桃符為桃鞭桃條,便把竹竿爆破的竹條用桃條、柳條和林中找來的柔軟的藤蔓,加上山花臘梅、凍青等花葉,扎綁竹桿取名“花桿”作為舞蹈用具演出,這就是人們所說“花桿”的由來。
在古代,演員服飾很奇異,男子頭戴獵物鹿角雉尾,身披獸皮,腰系花草條;女子頭頂發花將山花插在鬢角,身披梅鹿花豹皮,項系狐尾,手執五彩繽紛的花桿,舞起來象雞又象鳳,象云又似霧,真有風馳雷鳴、驅邪除惡之感覺。后來隨著紙的廣泛使用,人們用麻和麻紙夾雜樹枝花藤把竹條扎成花桿。
花桿的表演最早為五人一組,花桿用四根竹條做成,表演時需一男演員手持花桿一端,站在中央,其余四個女演員各持花桿另一端站在四方,她們一手拿花桿,一手掌紅燈,扭著秧歌步,開始唱著不同內容的秧歌,有序的步伐,和曲伴唱,鑼鼓等樂器配合,唱得山歡水笑,真是美妙極了。這種基本的表演形式,有著很深的寓意。中間的代表中央,四周的四個代表四個方位,有道是:“五方五地驅邪魔,東南西北一掃光。花桿舞曲多悠揚,當地人們保安康。”唱詞多包涵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孝老愛親等內容,悅耳的歌曲,動人的腔調,輕盈的舞姿,豐富和影響著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跑花桿曲名《八卦太極》、《十采花》、《十二名臣》、《十二月花》、《十盞燈》等。
花桿的表演也由原來的單一形式演變為多種形式,人數由原來的五人演變成七人、九人,表演形式也由原來的一組發展為現在的兩組、四組和多組不等,根據需要再變化。人數的變化只是扎花桿時在竹條的數量上體現。例如九人演出的,由中間的男演員控制花桿把柄,其余八方的八個女演員手持花桿稍頭,列開雁陣,代表著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的八卦方位,擺開八卦陣勢,按照事先排好的曲目,進行表演。
多年來,跑花桿社火是紅河一帶春節期間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藝術活動。人們組建了不同規模的花桿隊,他們農忙時,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辛勤勞作。農閑時,大家聚集在農家小院,切磋演技,翩翩起舞。每年春節、春臺會、特定時期,當地不同村莊的人們,為了花桿表演歡聚一堂,傳承和弘揚著這種傳統的地方文化。一腔一調道百態,一鼓一板唱興衰。這種古老的花桿技藝,猶如巍巍天臺山連綿不絕,悠悠秦皇湖亙古不息。今天,它們向人們述說著悠久的歲月,放射著人文的光輝,煥發著勃勃的生機和活力。
黃土窯洞繡出滿福的荷包
漫游慶陽這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透過千年的風雨浸淋、遍布全境的歷史遺跡,隨時隨地都能領略到黃土塬上,有著歷史的蒼茫與渾厚、淵博與凝重,每時每刻都能讓人產生讀萬卷書般的酣暢淋漓。侏羅紀晚期的“環江翼龍”化石,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黃河象”化石,1920年在華池縣挖掘出上的我國第一塊舊石器,橫跨華池、環縣、鎮原三縣的秦長城遺址,以及秦始皇威武之師穿過子午嶺林海的秦馳道,還有北魏的石窟、唐宋的佛塔,東漢思想家王符及其《潛夫淪》,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毋須翻透浩繁的史冊,熟稔于每位當地人心靈深處的這些歷史的、文明的碎片,足以讓人感到晨鐘暮鼓般的恢宏與曠遠,足以讓人對腳下這片熟悉或不熟悉的上地多一份由衷的崇敬與膜拜。春節走入慶陽深處,我又像讀一冊浩渺無崖的史卷。歷史的煙云一年又一年又重新蕩起。悲恨與愁苦,幸福與快樂,夢想與現實,在與歷史與現實中演義一波波舞動的社火精典。
立春、說春、咬春、吃春宴、打春牛,說的是慶陽一帶跟隨社火走動的春官。用表演形式走街串巷。民間藝人從身上的褡鏈袋子里取出一本古書:唱開了:“三月清明把谷雨送,家家門前揀籽種,來年五谷又豐登……”。農活、農耕時常掛在農人的嘴邊。農耕文化自慶陽拓展到今寧縣、正寧、西峰、鎮原.平涼、涇川,靈臺,以及陜西的旬邑、彬縣,長武,水壽等地,擴展到以董志塬為中心的整個黃土大塬。西峰區農耕文化的起源地.慶陽荷花舞是農耕文的表現形式。荷花舞在當地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這種舞蹈,動如行云流水,極具輕柔飄逸之態;靜又似芙蓉出水,含苞待放,也是一種頗受群眾喜愛的社火舞。
“荷花舞”原名“云朵子”、“地游子”,又稱“地飄兒”、“云影子”、“地云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源于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云朵子”。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重要娛樂節目之一。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于一體,從“云朵子”、“云影子”、“蓮花燈”等民俗觀念醞釀成的漢族民間舞蹈,不僅僅是西峰區域歷史,也是中國農耕文化源頭地的歷史遺存,也是中國農業文明在漢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特征是道具別致,由云盤、云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反映了周代農耕活動的文化內容。云盤象征甘霖,云朵象征四海太平,油燈象征五谷豐登,蓮花象征祥和潤澤。由此構成的意念來自周代祭祀中的賽社活動,象征遠古農耕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企盼,期冀風調雨順,太平盛世的民間觀念。
荷花舞的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隊形變化,它的藝術價值是壯觀中寓柔雅,輕捷中有平穩,所以又稱“地飄兒”、“地游子”,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表現了農耕民族對主宰降雨的龍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機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隊形表示太平,表達漢民族文化的心態和靈魂的舞蹈創造,是地方傳統文化對遠古龍、鳳文化的傳承,是中國古文化對地方民俗的滲透。
白馬人的火圈舞
噢喂、噢喂、噢喂……,白馬人從村寨喊起,把白龍江喊成了一首曲子。荒原上的狩獵者點燃一堆篝,形成了一個大火圈。夕陽跌落,晚風如一支流行歌曲,白馬漢子站在黃昏的背景里,恬靜而又灑脫,威武而又強悍。成就了火圈舞蹈的延續。
火圈舞是“軍舞”、“軍魂”,是白馬人戰斗藝術的結晶。
火圈舞,顯示出民族的精誠團結、民族的眾志成城、民族的頑強拼搏精神。
白馬人性喜斗,刀劍不去身,遇急則結陣以待,喊聲震山谷。追溯白馬人的歷史,火圈舞最早的雛形、演變過程與戰爭息息相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頻繁的征戰和遷徙,使白馬人時常處于高度警惕狀態,因此刀劍不離身,以隨時還擊敵人。每當他們狩獵、與外村發生沖突、或去征戰時,總要攜帶砍刀和弩箭,出發前對空鳴炮三聲,全村集體口喊“噢喂”(它在白馬口語中稱“夠扎”),表示對天發誓,同仇敵愾。“噢噢噢”的吶喊,在戰爭中還起到壯軍威的作用。
火圈舞,又稱“圓圓舞”,白馬語稱“呆舟”,是白馬人最喜歡的一種集體舞蹈。黃發白首齊醉舞,攜手踏歌程復程……歌舞是生活的歡樂,是精神的寄托,是旅途的驛站。
從農歷臘月初八火把節跳起。跳起歡快的舞步,白馬人徹夜狂歡。
清晨,遠山的太陽微笑著,白馬寨小伙上山打柴,把柴背回村村寨,擺放在麥場邊,等待那點火的時刻。火把節從臘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整整40天的狂歡啊,加上醇香的青稞灑,歌舞沒醉,人和村莊都醉了。
當月亮掛在樹梢,白馬人家鼓點挑逗起白龍江畔一輪金輝,走出家門就漾起迷人的笑容。鑼鼓敲進來,唱著湊柴歌,挨家挨戶去湊柴。帶著微笑進屋,這時的村寨人家,肉熟了,酒溫了,滿屋子那個香喲……
當家家戶戶湊的柴堆放在麥場中,點燈山然起通明之火,照亮了白馬村寨,舞姿早已嫻熟,笑聲點然了場地上的篝火。男女老少歡跳起火圈舞,男耕女織,慶祝五谷豐登……
火堆旁邊的舞蹈,不分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之分。手拉在一起、肩挨在一起,舞步連成圓圈,圍著熊熊大火,正面跳、反背跳、扭動跳、跨步跳、盤旋跳,穿過綠色林海那粉紅色的杜鵑林,穿過四季勞作的鄉村小路,穿越歷史歲月的風口浪濤,來到一年又一年的春節里。
火圈舞蹈,邊舞邊唱,男唱女合,女唱男合,氣勢磅礴,高亢粗獷: “燃起篝火,扯起圈子,小伙子不叫自己來,歌手把口開。祖先啊,你把我們帶到這個地方來,我們要跳得像磨扇一樣轉,轉地是麻子石頭磨扇。我們要跳得月兒圓,我們要跳得山也笑來水也歡……”
白馬少女踏歌而來,采摘嫩嫩的春茶,采摘一串串熟悉的民間故事。一首歌,一曲舞,被熊熊烈焰深深地印在了人們有記書里。白馬人是這樣講的,相傳很久以前,白馬人的先民在臘月又被官兵追殺,逼迫走上了遷徙之路,后被官兵圍困在山嶺上,白馬人堅守了七天七夜,到了第八天,即臘月初八,疲憊不堪的白馬人在山嶺上歇息,燃起熊熊篝火,以驅趕冬夜寒冷,并漸漸進入夢鄉。夜半,官兵偷襲,千鈞一發之際,一只白色雄雞拍翅而鳴,驚醒了夢中的白馬人,躲過了這一次劫難。為紀念臘月初八擺脫大劫難,白馬人便把這一天定為火圈舞的開始日,成了白馬人的傳統紀念日。
白馬人常以山頭為營,并點燃篝火,以防襲擊。白馬人為消除疲勞瞌睡,以歌舞自娛,通宵達旦,這便是火圈舞最早的雛形。久而久之,經過不斷發展演變,便形成了現在的火圈舞。火圈舞的唱詞,也是說明其起源于戰爭的佐證,歌中這樣唱道:“火兒不吹自己燃起來,青年不叫自己來。白馬城是什么城?白馬城是鐵鑄的城。守城就像守護家園,殺退敵人要齊心……”火圈舞中的“火”,象征“城池”、“白馬山寨”,白馬人通過手拉手、臂挽臂,表示護城的決心和信心。火圈舞,象征著白馬人齊心協力、堅不可摧的團結精神和同仇敵愾、誓死抵御外族侵略的堅強意志。
火圈舞,是白馬人休閑和慶賀節日最常見的舞蹈,用獨特形式把迥然不同的兩個自然物——“火”與“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歌為火亢奮,火為歌增輝,舞者越多場面越壯觀,篝火越旺,氣氛越熱烈。火圈舞,無論春夏秋冬、白天夜晚都可以跳,尤其是在月夜下歡跳更有情趣,皎潔的月光灑在群山圍繞的土坪上,月光下篝火熊熊,婦女身著絢麗的彩服,男子身穿瀟灑的長衫,人人頭戴白氈帽,帽上飄動著長長的白羽翎,在動人心弦的歌聲中翩翩起舞,歌聲在山嶺中回蕩,人影在月光下搖曳,不由得令人發出由衷的感嘆: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見。
白馬人跳火圈舞時邊歌邊舞,小伙子、姑娘跳累唱累了,篝火也燃成了灰燼,便煨煮一罐咂桿酒,請上德高望重的長者,講述白馬先祖神奇的傳說和白馬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的愛情故事,教唱敬酒歌的新詞曲,傳授做人處世的道理。白馬人世世代代,篝火不熄,歌舞不斷,傳承著獨特奇異的白馬風情,創造著燦爛輝煌的民俗文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