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文化自信
王蒙
《記住鄉愁》是一個有內涵、有高度、有新意也有深意的片子,看了以后可以咀嚼,也可以回憶,讓人領略自然地理、村落人文知識的同時,深深地打動人心,觸發對美麗中國、對神州大地的愛戀。農村相對比較穩定的生活,保留了很多中華文化傳統。特別是在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不能在教育教化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關鍵在于和人心的對接。看了《記住鄉愁》你就會感覺到,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在人民當中,深深扎根在土地上,浸潤在傳統文化里,就在這些讓你感動讓你愛看的故事里,潤物無聲地表達傳遞出來。另外,該片對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覺,推進文化自強也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的精神原鄉
于丹
鄉愁是一種鄉關之嘆,是一種家園之思。這部片子講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原鄉,核心價值是倫理喚醒與倫理修復。中國的鄉土價值是我們轉型時期的價值接續,這部片子清晰地體現了鄉土價值中幾個核心點:首先是秩序,從一個人內心的秩序到人與人之間的秩序,從家里的長幼秩序到整個國家秩序,這部片子對宗法規矩、鄉規民約都做了很好的詮釋展現,塑造了一種秩序感的價值默契,強化和凝聚起人們的文化信仰。另外,就是家族品牌與底線堅守,比如片中廉潔村,廉潔就是他們的品牌;孝悌村,孝悌就是他們的品牌;信義村,就是用命也得守住信義。從片中能看到很多規矩、很多儀式,鄉村里的敬畏是可以傳下來的,這就是對常識與底線的堅守。
愿多些走心之作
康震
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就是走心,能夠通過精致純粹、震撼人心的畫面,娓娓道來、親切和煦的敘述,讓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和邏輯魅力引領觀眾的心走。之所以能夠走心,關鍵在于《記住鄉愁》找到了講述中國故事和講述中國文化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和有效方法,運用動情的表現手法,優美的影像呈現,細節的講述與展示,接地氣的藝術風格,把蘊含在鄉情鄉愁中的文化基因,傳承千年、跨越時空的歷史文脈,情理交融、引人入勝地講了出來,既入眼入耳,更入腦走心。
鄉愁是種稀缺資源
梁宏達
傳統文化在很多方面對天理人倫都作出了具體規范,這些都蘊藏在鄉村的村規民約、家風祖訓當中,對現代社會治理具有重要借鑒價值。所以說,鄉愁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一種稀缺資源,要充分開掘利用,推動其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記住鄉愁》下一步的拍攝,一要拓展鄉愁的內涵,與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主題,比如可以考慮展示中國傳統中的“匠人精神”。二是拓展鄉愁的功能,讓鄉愁走出去,發掘其進入城市的價值,同時把城市文化請進來,講述游子歸來建設家鄉的動人故事,將現代文明的功能和鄉愁中傳統文化的魅力統一起來。
體現傳統道德之美
蘇叔陽
馬克思主義認為,上層建筑中最難改變動搖的就是道德、倫理和習慣。《記住鄉愁》深刻地表現了這一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美好的道德觀念,應該更好地傳承弘揚。比如我們的文化是漸進的、和平的、融合的,我們民族具有寬容容忍、和合而居的弱德之美。實際上,鄉愁就是鄉戀。“戀”是惆悵的,是充滿詩意的。我們這么一個詩意的國家,現在不大會作詩,不會詩意地生活,也不會詩意地反映生活,所以才會有那些庸俗低俗的東西。《記住鄉愁》第二季,充滿了詩情畫意,生動活潑、深入人心,潛移默化地弘揚了主旋律、傳播了正能量,達到了目前技術力量所盡可能達到的一個高度,是創作理念、宣傳方式、傳播手段革命性的創新成果。
文化地圖精神坐標
吳為山
《記住鄉愁》以線點面相結合的方式走進生活、走進文化、走進歷史、走進鄉村,傳遞中華之道、中華之德,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感性顯現,教我們如何認識傳統、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勾起了我們的鄉愁,勾起了深蘊于我們心靈深處和集體無意識中的那份記憶,也激起我們對這片可以棲居的大地的熱愛。《記住鄉愁》更為可貴的是其充分把握和利用文字、歷史、哲學、音樂、美術、攝影、書法,借助社會學、人類學等,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闡述了民族文化的歷史,表達了老百姓的情懷,引人入勝,情景交融,情理互生,是一部難得的教科書,更是文化的地圖、傳統精神的坐標,是民族發展史的年表。
追尋中華文化精神密碼
張頤武
《記住鄉愁》的精彩就在于用100多個深入人心、貼近百姓生活的故事,破解中國文化的密碼和基因。該片從日常生活入手、從鄉村形態著眼,通過小角度、小切口展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形態、生存心態。中國人三代以上,都有一個農村的生活記憶。在當下人們的生存焦慮面前,這部片子正本清源,用具體小故事、日常生活經驗把中華文化的核心元素講出來,讓人意識到鄉村之美,看到中國山河美、人情美。同時,該片把“活的文化”講活了,把“人民記憶”通過感性的方式表達出來,講出了人們對個體生命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從家的認同、家族的認同最終到達中華民族的認同。
活化了中華價值
郭文斌
《記住鄉愁》滿足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渴望和需求,是活在大地上的《春秋》,也是活在大地上的《群書治要》《四庫全書》。該片把經典的精神泥土化,與時俱進,極大地校正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偏見,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復興、對中國夢的實現,起到了非常有力的基礎性推動作用。《記住鄉愁》還有一個重大貢獻,就是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中國能夠保持生命力的一個關鍵性因素,那就是“知行合一”。一種文化如果不能變成人們的生活方式,不能給人提供幸福、和諧,這種文化是走不遠的。從片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用傳統文化給個體生命、家族,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價值,可以看到“知行合一”方法論對中國人的幸福、安寧、保持生機的價值。這些都可以借鑒、可以復制,并在當下發揮作用,產生正面影響。
文章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