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記憶系列
毛章文字之“無限忠于毛主席”
——記一枚普通毛章后面的故事
我珍藏著一枚圓形的普通毛澤東紀念章,說它普通外觀設計、造型以及色彩均極為普通單一,可是,就是這一枚普通不起眼的紀念章,也不易得到,并且蘊藏在它后面的故事鮮為人知。此章鋁合金質地,單一的紅漆噴面,側面毛像,頭像下方行書“無限忠于毛主席”七個小字;背面上書“‘無限忠于毛主席的風雪高原工程兵十連’命名紀念”二十一個小字,中心書一空芯“忠”字,下方書“8342”四個數字,最下方為時間“1968年8月1日”。從背文來看確有一定的紀念意義與政治意義,說明是8342部隊為紀念“無限忠于毛主席的風雪高原工程兵十連”命名而制造的紀念章。
人們都知道8341部隊,是中央警衛團的代號。.排在他后面的8342部隊,就鮮為人知了!
在西北的大漠戈壁,在四川的崇山峻嶺,有一支神秘的部隊,擔負著神秘的任務,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師的代號。
有關資料記載: 五十四師于1961年4月在河南洛陽組建,全師下屬3個工兵團,3個建筑團,一個汽車團,一個醫院。全部五五建制,共計35000多人。在全軍也是少有的加強師。
組建之后,立即開赴大西北,擔負起核武器基地的建設任務。他們風餐露宿,在茫茫的戈壁灘上建立起電廠、修配廠、辦公樓、機場、水庫以至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地三百公里道路和實驗場地、工事、地下工程、四通八達的線路,直到安放第一顆原子彈的鐵塔,都是他們吃野菜、喝醬油湯、啃榆樹葉窩窩頭的條件下完成的。為新中國的核試驗貢獻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看過電影《第一個原子彈試驗成功》,當蘑菇云升騰起的時候,數千名歡呼雀躍,甩帽慶祝的解放軍官兵,就是8342部隊,即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師。
艱苦的生活,神圣的使命,鍛造出了一支鋼鐵之師,涌現出無數英雄模范!一九六八年,中央軍委授予54師103團十連為“風雪高原工程兵好十連”光榮稱號!這不僅僅是對五十四師的表彰,更是為全軍樹立的了一個學習的榜樣,是全軍工程兵的光榮和驕傲!
當年首都舉行軍民聯歡晚會,毛澤東主席一手拉著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上將的手,另一只手拉著國防科委張愛萍上將的手,笑聲朗朗地欣然說到:“祝賀你們,你們(特種工程兵)立了功,他們(國防科委)出了名,你們做了窩(建成兩彈基地),他們下了蛋(成功爆炸了原子彈),我們中國人說話開始算數,你們都立了大功!”
再繼續完成核試驗基地建設和原子彈制造工廠建設任務的同時,部隊的大部開赴四川涪陵,(今重慶市涪陵區)擔負起代號為“816工程”的施工建設。很少有人知道“816”工程是做什么的,時隔四十多年,2010年4月,“816工程”解密,隨著中央電視臺等一大批媒體的報道,816工程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被列為絕密級軍事機密的,是這個號稱“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的工程。代號“816”,它地處重慶市涪陵區白濤鎮。1966年,周恩來總理批準在此建立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三線建設進洞的原子能反應堆及化學后處理工程,即為制造原子彈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廠。1967年開工,總建筑面積104萬平方米;總長約20多公里;核反應堆大廳是洞內最大的洞室,高達79.6米,總共上下9層。在六、七十年代,耗資7.4個億,折合現在不下100億元人民幣。
當年,816工程的洞體工程全部由8342部隊承擔,2萬多官兵晝夜施工,整整挖了8年,挖出的石方量有151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筑成1米見方的石墻,可長達1500公里。為修建該工程,他們硬是把一座名為尖子山的大山挖空! 為了這個工程,有53位烈士留在了巍巍青山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8342部隊也在大裁軍中被撤消編制。它在西安的留守處也被武警部隊兼并,成為武警部隊中最大的院校—“武警工程學院”!
這支有著光榮傳統英雄的部隊,為祖國的國防事業灑下了汗水和鮮血,貢獻出青春和生命,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當年跟隨著父母南征北戰,四處漂泊的五十四師的子弟們,如今也都步入中年,工作在祖國的各條戰線上。他們當中有工人、干部、知識分子,有大學教授,有博士生導師、有服裝設計師,有第五代電影導演、還有身居部隊師職的眼科專家,而更多的則是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
而今,無論職業,無論崗位,無論身居何職,無論身處何地,父輩的血依舊在他們身上沸騰;父輩的精神依舊在他們身上發揚;父輩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在他們身上得到延伸,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和不朽的靈魂!
這就是那支神秘的部隊,這就是那支帶給我們光榮和自豪的8342部隊!
雖然8342部隊成為歷史,“無限忠于毛主席的風雪高原工程兵十連”成為過去,但它們的英雄事跡長留人間,永載史冊!
2016年3月11日馬聰寫于阿陽古城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