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首頁 > 綜合 > 正文

定海神針立東海

定海神針立東海

 

----我國首件風電斜樁式導管架落成記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呂淑珍  沈煦)6月12日,中交三航局江蘇分公司收到山東魯能集團發來的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風機基礎施工及安裝工程中標通知書,合同額7億多元。這是中交三航局江蘇分公司連云港經理部在該工程的配套工程升壓站的基礎施工中成功實施國內風電工程的首件斜樁式導管架安裝,刷新了風電工程的工藝類型,而經理部在這一工程中的高效高質和管理藝術表現,獲得了業主的極大肯定,贏得了主體工程的中標。

勞動節的挑戰

今年5月1日凌晨至5月3日凌晨,正值國際勞動節小長假期。在東臺近海山東魯能的200兆瓦海上風電升壓站基礎項目施工現場,海面上燈光若隱若現,樁聲不絕,船只臨陣,施工人員如臨戰事,時刻關注各類機械設備和基礎結構。

5月1日凌晨1點,起重船到位拋錨;2點半,掛鉤;3點40分,掛鉤結束等待潮水;6點50分,起吊開始,運輸船撤離現場。密集的時間表安排猶如聲聲戰鼓擂,最后的決戰已箭在弦上,即將拉開。

當天下午4點半,擔心“遼河一號”的龐大船體因落潮船體坐底改變水流方向,對基坑造成不利影響而退守120米以外的起重船重新絞錨進點,現場人員注意力開始集中在導管架上。

“下一點,左邊下,兩邊平衡……”船體不停晃悠,起落架和起重鉤跟隨擺動,再絞動纜繩......吊臂的每點移動、鋼樁的每一寸就位都牽引著施工技術人員的心。

宋海廣帶領測量班組不停調準、校正,他們從基坑負挖開始就沒有安心睡過覺,輪流斷斷續續休息,此時則全員上陣,目不轉睛;而總工潘曉煒就在甲板到指揮室的方寸之間來回穿梭,居然往返步距達到平均每天7000多步。

但是,就在大家希望第一根樁能順利就位時,鋼樁剛過分割器就送不下去了,似乎“卡”在了導管架支腿處。大家分析是不是在沉樁的過程中被分割器“抱”住了?但反復起吊、插樁仍然不能穿過分割器到達標高指定位置。

5月2日凌晨3點,所有領導和分項負責人緊急召開方案討論會。此時平靜的海面上似乎聽得到大家不平靜的心跳:問題到底出在哪?是導管架的問題,還是樁自身的問題?是分割器的問題還是源頭的設計有問題?

前一陣提前完成導管架制作的喜悅氣氛一掃而光,低落開始占領大家的情緒。“斜樁式導管架是國內海上風電升壓站的首次嘗試,沒有教科書,我們不需要對一時的挫折而重頭喪氣。”經理周厚亞的鼓勵讓不安的情緒稍落穩定一下:“當然,我們現在的決定很有可能成為以后的施工方向和技術參考。每個人必須調整好心態,從每個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進行分析和嘗試,必須讓它恢復正常狀態。”他的動員和開導開始發揮作用,大家集思廣益、討論熱烈,最后決定先不管第一根樁,繼續插打對角樁和另外一對對角樁。

當第2根樁插到同樣標高處停頓時,大家稍微松口氣,心里開始有點底,而當第3和第4根樁出現同樣問題時,大家徹底放了心,因為這表示樁底遇到了土層而非制作上的問題。于是,工程技術人員因地制宜,根據基礎情況確定了新的施打方案,施工終于恢復正常了。

到5月3日凌晨全部沉樁結束,整個導管架安裝過程僅用了48個小時,經測量驗證,平整度滿足設計要求的5‰以內,導管架精準牢固地屹立在海中央。對于廣大施工人員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富有挑戰性的難忘的勞動節。

導管架的制作

今年二月底,業主將升壓站基礎項目交給經理部,要求四月底前完成導管架制作安裝。經過考察分析,周厚亞發現除了導管架制作工期緊,粉砂粉土海床基礎、斜樁式柱腿結構的內部插打以及安裝平整度設計5‰以內的技術要求,都給該工程的施工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導管架高20米,重近800噸,“海拔”高、“身材”笨。通過調研和以往風電基礎施工經驗總結發現,在正常條件下,制作加工需要2個半月,推算下來,業主要求四月底前安裝完成貌似是無法實現的。但是,對于周厚亞來說這正是經理部迎接的挑戰機遇。

   不打無準備之仗,重視周密策劃,是周厚亞的工作習慣。春節前,他帶領幾位骨干人員足跡踏遍江蘇沿海,鋼管廠的各項信息資料盡收囊中,資質、廠址、企業屬性、生產能力、技術優勢等很快就進了經理部的“大數據”庫。所以接到開工通知后一點沒耽擱,制作廠家敲定的同時,經理部專門成立的質保小組也很快進場了。副經理蘇豫東和調度丁園園蹲點實時跟蹤協調,監控質量,確保導管架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督促進度,把制作時間壓縮到最短;內外溝通聯絡,及時向總部、業主和監理傳遞信息;檢驗驗收,確保工序之間無縫銜接,節省制作時長......奇跡發生了:第58天,導管架完成了,比正常周期節約了半個多月,而這以后,鋼材突然掀起漲價高峰,工程技術人員以勤勉敬業和只爭朝夕的精神額外多撈了一桶金。

負挖的成功

導管架基礎的深基坑高5米、長30米、寬28.4米,即使在陸地,深基坑開挖也是一項安全隱患很大的分項工程,而在粉砂粉土的海底,這邊剛挖那邊又流了進來,基坑的成型被視為“最險猾(滑)的敵人”。

“負開挖是這個項目的特點也是難點,解決不了回淤問題,整個項目將難以繼續開展。”總工潘曉煒深知基坑開挖對于整個工程實施的重要性,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技術攻關和可行性論證。為確保實踐和理論的完美結合,攻關小組按比例制作了架體模型模擬安裝過程,進行了充分的技術準備。

項目部最終在施工海域附近地質相似的區域進行試挖,但新的難題又產生了。三、四月份正值漁汛期,大型船只無法進入到指定海域。當然,“不打無準備之仗”的經理部早在春節假期就收集好各類閑置船只的情況,根據海洋信息,選擇了兩條小型吸沙船進行試挖。專門技術小組十余天駐守海上對2個試驗基坑進行長達近300個小時的實時監測,獲得了基坑可以成型的技術結論。

典型施工成功后,經理部主要骨干人員第一時間進行了施工總結,確定對船只進行改造,進一步提高效能,最大可能地保證導管架安裝施工萬無一失。

團隊的力量

一個只有兩三千萬元的工程,對于大型施工企業可以說是小菜一碟,但是這個團隊知道他們的責任和使命,不以量小而不為,不因事難而畏懼。無論是什么樣的工程,只要是公司賦予的任務,無論大小,無論難易,他們都視為企業敲開市場大門的金磚,都看作企業生存發展的衣缽,都奉為傳播企業信譽的紐帶平臺。

對于風電升壓站工程,因為責任和使命所在,連云港經理部又認識到了其更多的意義:項目的成功與否不僅關系風電工程的整體施工運營質量,也關系到企業在風電市場的競爭力,可謂小工程大意義。壓力和挑戰面前,即使困難再多,也要堅決拿下。團隊帶頭人周厚亞只有一個字:干!他要帶領團隊挑戰新“高”度,創造新效益。

在施工的兩個多月里,所有團隊成員指到哪打到哪,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困難哪里上。沒有人找客觀理由,沒有人推御責任,當大家都沖在前、干在前、想在前的時候,一道戰無不勝的無形的“能量長城”在團隊中悄然形成——這就是團結。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中交三航局江蘇分公司連云港經理部以責任與擔當得到了業主的信任,得到了公司的信任,也得到了彼此的信任——團隊的自信!

業主深情地說“我們其實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但你們精心的準備、專注的態度和從容不迫的心態讓我們對工程有信心,我們期待與你們保持繼續合作。” 中交三航局江蘇分公司中標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風機基礎施工及安裝工程就是最大的收獲。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