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注重要教會孩子學習、教會孩子生活、教會孩子特長-----唯獨沒有要教孩子學會休息的打算。因為在他們心目中一直認為休息是人的本能,是孩子的天性,不用教,孩子也會。 如果家長有這種認識的話,那真是大錯特錯了,我們先來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一:小麗是個普普通通的初中女生,她的成績和校內活動都表現平平,從來沒有也似乎不打算做什么出格的事。當大多數同學還沉浸在游戲的快樂中時,有“超前意識”的小麗開始用功了。她每天放學回家至少有5個小時花在學習上,將近12點睡覺,早上7點不到就起床,上課不打呵欠已經相當不錯了。辛苦的汗水很快讓小娉看到了成果:相隔三周,她的成績從原來全班第27迅速上升到全班第10名。到了初二上學期末,小麗因勤奮而成為全年級老師交口稱贊的好學生,她的成績也如火箭般竄到了全年級第2名。 當全家皆大歡喜的時候,小麗卻一臉愁容。當小麗說出了心里話,父親卻傻了———成了優秀生的女兒居然要退學,理由竟是無法再讀書了。因為她這樣長時間的開夜車學習,已讓她受不了了。
案例二:12歲的初中生小虹的父母都是鄉下農民,日子過得較為艱難。但是爸爸媽媽全力支持女兒讀書,希望她將來可以圓他們的大學夢。小虹也很爭氣,聰明乖巧,勤奮學習,回家吃完飯就做作業,從不舍得花時間玩,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到了初三年級時,成績反略有退步。小虹想,眼看要升高中了,課程將越來越多,再不加把勁恐怕要掉隊,怎么對得起父母?于是趙虹天天開夜車,課外活動也用來讀書,分秒必爭。一個學期下來,趙虹身心非常疲憊,臉色蒼白,視力減退,一看書就頭痛,上課時頭腦發脹,注意力難以集中,晚上睡覺也經常煩躁、失眠。
如果不是看了這兩個案例,一些家長還真的沒有關注過孩子的休息,同時我們也從這兩個案體中看出孩子學會休息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是多么的重要!
面臨著考試的壓力,再加上師長的催促,一些學生都自覺加碼,不僅在做題、看書的數量上增加了,而且學習時間也大大增加。一部分學生由于過度緊張,會出現學習疲勞,如看書看不進,做題做不下去。“我覺得好累”、“我最大的愿望是睡覺”,處于上學階段的學生們,都發出了這樣的聲音。的確,因為有升學任務的重重壓力、有父母老師的殷殷期盼,讓很多學生都不由自主地加入到“笨鳥先飛”“挑燈夜戰”的苦學當中,但孩子如不學會休息,如此長時間的這樣下去,他們又能堅持多久呢?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要教會孩子休息,以便讓孩子進行自我調節,從而讓孩子更好的學習。
要教會孩子學會休息,首先家長要正確對待、引導孩子們對待休息的誤區。
一些孩子對于正確休息常有如下不正確的認識:誤區一:不動就是休息。不少人認為坐在沙發上或躺在床上靜止不動就是休息,其實不然。因為休息的含義是指暫時停止工作。如果一個學生,雖然是坐著或躺著,但是還在動腦筋繼續思考學習上的問題,那根本就不是休息。相反,與人聊天說笑,瀏覽報刊或聆聽音樂等,才是休息。誤區二:娛樂就是休息。適當的娛樂,可使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悅,應該說是一種較好的休息。但如娛樂失去控制,超越限度,就失去休息的意義,甚至還受其害。比如,玩電腦、打游戲機至深夜或通宵,不斷看電影或看電視時間過長等,都會損耗人的精力,危害人體健康。誤區三:休息越多越好。休息是身心(大腦)的休整,好比是“充電”,主要形式是睡眠。適度的睡眠能消除疲勞,恢復精力。至于睡眠時間的長短,則應依據疲勞程度而定。對于中學生來說,夜晚睡八九小時足矣。如果睡眠時間長,那么活動時間必然相應減少,然而靜多動少并非好事。因為多睡會使人體氣血循環不暢,新陳代謝緩慢,器官功能減弱,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引起許多疾病。有人說得好,休息多了會使人變懶、變笨、變胖,對健康有益無害。誤區四:疲勞后才休息。誰都嘗過疲勞的滋味很不好受,也都知道休息能消除疲勞,可不少人干起工作來,非等到疲憊不堪后才肯休息。這種干勁可以贊揚,但不宜提倡。一些知識分子英年早逝,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每所學校都有這樣的學生:學習非常努力,十分勤奮刻苦,然而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甚至較差。原因何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休息的方法不當,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引導、教會孩子正確休息,可從如下方面如手:
一是要讓孩子學會主動休息。所謂主動休息,是指每工作或學習一定時間,身體尚未覺得疲倦時就休息。采取這種休息,既可保證接下來的時刻為高效時刻,也使身心健康不受損害。主動休息,使頭腦保持清醒,易于接受理解新知識,所學的東西印象深,記得牢。反之,如果采用被動休息,即累了才休息,其效果就差得多。試想,若孩子已覺得頭昏了,腦脹了,眼睛干澀難忍了的時候還要學,這時的學習定然費力不討好。這時理解力差,印象模糊,記不牢,忘得快,身心受損。科學研究表明:人體持續學習越久或勞動強度越大,則疲勞強度越重,要消除疲勞就越不容易。人體好比畜電池,勤奮刻苦學習時好比是在用電,而主動休息就好比是在充電。倘若只管一味用電,不及時充電,用得多,補充得少,行嗎?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學習或工作一段時間之后,盡管還不累,就應閉閉眼,養養神或伸伸腰,做深呼吸,或看遠方,看看綠色植物等,這就是一種充電方式,簡單而輕松。正如一些常識所說的,不要等到很渴了才喝水;不要等到十分餓了才開始做飯;不要等到洪水來了才筑河堤。
二是教導孩子要注意課間休息。課間10分鐘是讓學生解除疲勞緊張,放松心情的重要時間,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在它的指揮下,我們的一切活動都變得有條不紊。由于大腦皮層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當某一項工作做久了,興奮性就會減低,如果再持續進行這類工作,那么這些外界的刺激就不會使大腦皮層興奮,甚至會引起抑制。要使大腦的功能一直保持旺盛的狀態,就要讓大腦的興奮區和抑制區經常輪換。因此,我們家長要配合學校引導孩子讓孩子課間10分鐘走出教室,呼吸些新鮮空氣,活動一下筋骨,而不應該仍在教室內做功課。我們也可結合孩子所在學校的具體情況,培養孩子一些課間游戲的興趣。比如跳花繩、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房子、傳球接力、羽毛球、乒乓球、轉呼啦圈、象棋等。這些項目,有靜有動,必有一種適合不同性格特點、不同興趣愛好的孩子。同時,豐富新穎的游戲任意選擇,也使得孩子可以永遠保持新鮮感,保持高度的參與熱情,體驗學校生活的樂趣。
三是教給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心態。孩子在在讀書求知時,為了充分利用時間,我們可讓孩子交叉閱讀內容差別較大的不同書籍。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要注意各門學科交替進行,特別是文理交替,學生不妨學完語文做物理,讀完政治寫數學。學習時多用交叉學習的方法,科學運籌時間,情緒飽滿地投入學習,以取得學習的更大效益。
另外我們還要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引導。有的孩子到了畢業班或平時考試、競賽等活動時都會變得非常緊張,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生物鐘都被打亂了。這時千萬不能和孩子一樣心急,我們要教育孩子輕松的心態是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學習,應堅持一種理念,那就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快樂”。要孩子應盡量保持平常心,不要刻意改變生活習慣,該怎么復習就怎么復習,該幾點睡就幾點睡。
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在論及工作與休息的關系時曾說:工作與休息是互相交替出現的生命活動的兩種形式。工作疲倦了,一定要適當休息,休息失去時間,卻能換來充沛的精力。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休息和工作相輔相成。我們的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必要的、合理的休息既關系到他們的身體健康,又涉及到他們才智的正常發展。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重視孩子的休息,指導孩子學會休息,使孩子生活更精彩!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