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這些作品,影響習近平數十年

原標題:這些作品,影響習近平數十年……

2016年10月15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兩周年。習近平對文藝工作十分重視,歷次講話中也反復提及自己的文藝情緣。

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梳理習近平讀書的生動往事。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從小立志,“一物不知,深以為恥”

兩年過去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這篇講話仍然讓人印象深刻——總書記太博學了!

回顧一下這篇講話:

說歷史,從古希臘的神話寓言,到俄羅斯、法國、英國的文學大師,習近平如數家珍。

引作品,從中國的詩詞歌賦,到外國的史詩巨著,習近平信手拈來。

談理論,從《文心雕龍》到魯迅、列寧,習近平深入淺出。

再讀讀習近平歷次重要講話,這種印象就更深了。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講了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

網信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講了基礎技術、通用技術、非對稱技術、“殺手锏”技術、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

講經濟,習近平把一些主要學派說得明明白白。

論政務,習近平對古羅馬的“塔西佗陷阱”作出深刻闡釋。

這樣深厚的積淀,都是長期以來讀書不輟形成的。“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習近平從小就給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

今年77歲的陳秋影曾擔任習近平初中時期的語文老師。在她的印象里,習近平不愛說話但酷愛讀書。“課本上的文章不能滿足他,就常常請老師推薦讀物。”

習近平不滿16歲就下鄉插隊,學業中斷。行李簡單,書卻有沉甸甸的一箱。在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邊吃飯邊看“磚頭一樣厚的書”。

這是1973年上山下鄉時期,習近平(左二)在陜西延川縣。 新華社發

習近平說:“當時的文學經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正是這樣不斷從書中汲取營養,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習近平。

從典籍汲取營養,“警句能背下來”

習近平說:“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五六歲時,他就在母親的影響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那時看了“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小人書,“精忠報國”四個字,成為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文革”時,習近平一家搬到中央黨校住。按當時的要求,中央黨校需要把書全集中在科學會堂里,習近平常幫人搬書。搬書的過程中,他就挑一部分留下來看。習近平后來回憶說:“那段時間,我天天在那兒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來。”

習近平曾告誡省部級干部,“人心似鐵,官法如爐”。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鐵,終扛不住法律的熔爐。這句話就出自《警世通言》。

“三言”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當過福建寧德的壽寧縣知縣。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是山路。馮夢龍去時,一路翻山越嶺,走了好幾個月。習近平在寧德任職時,經常一連數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有時腰疼得下不了車。在不通公路的偏遠山區,他就踩著泥濘濕滑的危險山路步行進去,其中有個鄉叫下黨,他從早上7點半走到中午12點多才進到鄉里,受到最為熱情隆重的歡迎,鄉里百姓說他是“到過這里最大的官”。

講起這段經歷,習近平說:“一個才高八斗的封建時代知縣,怎么千辛萬苦都去,難道我們共產黨人還不如封建時代一個官員嗎?”

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六新年賀詞時,人們注意到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放著一本《智囊》,作者正是馮夢龍……

這是1988年,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下鄉調研時和群眾一起參加勞動。 新華社發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長年浸潤也使習近平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1990年7月15日,時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作了《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詞:

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認真讀讀這首詞。觀其氣,開闊磅礴,意境雄渾;察其情,一字一句,感人肺腑。從格律到語言,深得詩家三昧。

文藝與從政,“有一些通行的規律”

“文藝與從政雖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也有一些通行的規律。”習近平這樣說。

文藝工作,習近平強調最多的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他反復講,文藝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創作。這樣的作品,習近平最為重視,也讀了許多。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重點提了柳青的《創業史》。

1982年,作家王愿堅曾對習近平講到柳青。說柳青辭去縣委副書記職務,并定居陜西長安縣的皇甫村,蹲點14年,《創業史》很多素材就是從14年的農村生活中得來的。

王愿堅對習近平說,柳青可以做到中央或者省的一個文件發下來,他會知道他的房東老大娘是哭還是笑。如果你們對人民的心聲能了解到這個程度,那對施政是不是很有幫助呢?習近平說,你說得太好了,我一定謹記這句話。

30多年后的2015年6月,習近平到貴州考察。來到遵義,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要是笑,就說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們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以人民“是哭還是笑”作為判斷政策好不好的標準,這句話習近平一刻沒忘。

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習近平結識了作家賈大山,并結為摯友。賈大山最讓習近平感動的地方就是他對人民的熱愛。習近平說:“賈大山有的時候顯得很‘天真’,如果聽到一些他覺得褻瀆真理的事情,他就坐不住、睡不著,就要問我為什么會這樣。你給他解釋清楚了,他就很高興。”

這是1983年,在河北正定辦公室里的習近平。 新華社發

習近平重視為人民的文藝,不僅常讀,更從人民立場出發去創作。他曾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專欄上發表了232篇短論,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及時回答現實生活中群眾最關心的一些問題,淺顯易懂地講道理,很受歡迎。群眾說這是“用大白話,談大問題”。

文學溝通心靈,“文藝是世界語言”

習近平認為,文藝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互相了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他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許多年輕時讀過的至今記憶猶新。

“我們那一代人受俄羅斯經典的影響很深。”習近平喜歡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在梁家河的山溝里看這本書,那種感受很強烈。他喜歡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喜歡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更是給了習近平不少啟迪。

俄羅斯電視臺主持人采訪習近平時,曾問及讀過哪些俄羅斯作品。習近平對俄羅斯作品一一列舉,令主持人驚訝:我們俄羅斯好多人都沒看過這么多。

2014年2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德國的文藝作品,習近平14歲就看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上山下鄉時,為了看《浮士德》,他走了30里路去借書。后來習近平跟默克爾總理和德國漢學家說,當時看《浮士德》看不太明白。他們說,不要說你們了,我們德國人也不是都能看明白。習近平風趣地說,那看來不是因為我太笨。

習近平熟悉美國作家惠特曼、馬克·吐溫、杰克·倫敦,尤其喜歡海明威。在福建工作時出訪古巴,他提議說要去找找海明威當年寫作的遺址。找到海明威當年寫作的酒店,專門在那里吃了一頓飯。第二次去古巴的時候,習近平已經是國家副主席,他又特意到了城里面一個海明威經常去的酒吧。習近平說:“《老人與海》描述的那種精神,確實是一種永恒的精神。”

歷次出訪,習近平都要談談當地的文藝作品,到法國、俄羅斯、德國都是如此。習近平說,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就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互相理解、溝通心靈。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