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姓 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三。
【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為源起。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指出:“《左傳》郯國,少昊之后,而嬴姓蓋起族也,則秦、趙亦祖少昊氏。”西周時,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賜于趙城,造父的后代奄父,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后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是晉大夫趙衰的后代,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后被秦國所滅,趙國公族以原國名命姓,遂成趙姓。
2、為少數民族改趙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后裔)。
3、趙宋王朝賜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后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于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后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并尊造父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西周時,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并 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后,把代王嘉之后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云趙子龍入蜀為將。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后裔孫趙貴鎮守并遷至武川(今內蒙古)。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如下地 區:浙江紹興、湖州、臺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后,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后在閩粵一帶繁衍。自宋代以后,趙姓遍布全國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趙姓的播遷。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老撾、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布;壯族中的趙姓散布于越南、老撾、泰國等地。
【趙姓遷徙史】
〖兩漢以前〗
造父封于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這樣,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陜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陜西、內蒙古。秦始皇滅趙國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遷徙六國貴族之后到關中。
〖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王遷的后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數民族)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立了許多軍鎮,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守武川鎮,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關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徙居南鄭(今陜西省漢中),后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于“靖康之亂”后,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德秀與德林無后,燕王趙德昭有五子,秦王趙德芳有三子。
燕王趙德昭一脈的遷徙:令字派遷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潁州、四川蜀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臺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蘇鎮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師字派以下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云和、江蘇太平州,等等。
秦王趙德芳一脈的遷徙的基本狀況是:子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臺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
靖康之恥后,北宋被金國滅亡,金兵把宋徽宗、宋欽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連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虜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國城。金國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又把宋欽宗遷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趙構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匡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難,于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后裔,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南遷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于南方民間。
士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宋太宗趙匡義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宋太宗趙匡義七世孫善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寧波、江蘇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臨川。宋太宗趙匡義八世孫汝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辦事,宋太宗趙匡義應該將皇位傳給其弟魏王趙廷美。趙匡義登基之后,隱匿“金匱之盟”的內容。魏王趙廷美一向專橫驕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趙匡義的斥責,此刻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于是對趙匡義甚為不滿,于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戰功,于是仍令其為西京(今洛陽)留守。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趙廷美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二人勾結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閑居在家;魏王趙廷美閑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趙廷美遷居房陵后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自貶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昆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趙氏
北宋慶歷年間,陜西趙懿甫官居汝南節度使,后家居汝南城東五里屯。傳十世至希賢(號龍華)由汝南遷蔡州。元末至正年間,趙希賢之后趙伊官至鹽運使司通判, 由上蔡縣白圭廟東徐趙莊遷西平縣專探鄉趙老莊。趙伊之子趙仲來系明正德年間貢生,為西平趙氏之始祖。趙仲來生才廣、才宇,才廣生恭、肅、鑒、鐸、鏷,才宇生欽。自仲來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為西平名門望族,其后裔現分居于楊莊鄉、專探鄉、蘆廟鄉、師靈鎮、譚店鄉、宋集鎮、出山鎮、酒店鄉等地。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遷到臺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趙氏政權】
趙氏先后建立的政權有:
中國:
戰國時趙國
宋朝:
北宋
南宋
越南:
前趙朝(趙佗建立,前203年-前137年)
后趙朝(趙國達建立,248年-?年 )
趙越朝(趙光復建立, 548年-571年)
【郡望堂號】
■郡望 趙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幾 個。
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2、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
3、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
5、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6、平原郡,治所在山東平原縣;
7、漢陽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
■堂號:“半部”、“琴鶴”、“天水”、“孝思”、“谷治”、“萃渙”、“敬彝”、“創基”等。
【宗族特征】■趙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趙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梟雄武將,均在各自領域廣有建樹。
■家乘譜牒繁雜明了。
■家規家訓教誨后人。如樓張村趙姓有《家規紀略》,文載:“男自八歲入塾,以三十為率,……農時散而歸田,農隙即復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營相當之務;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職,或領農工或治圃事,或料廚事或守客廳。暇時習書史、業歧黃,家長俱不之問,惟不得玩好無益事業。……事無閑人,人無暇時。有不遵家規者,由家長召集族人共同斥責。若卑幼或有過失,則告于各主,令其約束。”
【名人精粹】趙武靈王:名雍,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斗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后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
趙奢、趙括父子:趙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趙括善于紙上談兵,短于實踐,被秦名將白起擊敗于長平,四十萬趙軍被活埋。
趙云: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國時蜀名將,勇武果敢,劉備曾贊譽他一身是膽。
趙匡胤:河北涿州人,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趙普:薊(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宋徽宗趙佶:政治上昏庸,喪權辱國,被俘后禁于金國,藝術上卻卓爾不群,曾創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為“瘦金體”。
趙孟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杰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對后世影響甚深,人稱一代宗師。
趙之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三大畫家之一,其書、畫、篆刻對后世都影響甚深。
趙戴文:山西五臺人,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
趙登禹:山東菏澤人,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長城抗戰血戰赤峰口,蘆溝橋事變后,在保衛北平的戰斗中壯烈捐軀,是抗戰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之一。
趙樹理:山西沁水人,當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灣》、《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其語言樸實生動,多反映當時新農村生活。
趙元任:天津人,當代語言學家,通曉中、英、德、法等多種語言,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在學術界享有盛譽,著述頗豐,有《中國語入門》、《現代吳語的研究》、《語言問題》、《趙元任歌曲選》等。
趙爾陸(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縣人。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28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央蘇區紅一縱隊教導隊黨代表、第二支隊支隊長,紅四軍第29團團長,紅四軍軍需處處長,紅一軍團供給部部長,前敵指揮部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供給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晉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駐張家口第五小組中共代表,晉察冀軍區參謀長,華北軍區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二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南軍區第二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國家經委副主任,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兼國防工業政治部主任。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2歲。
趙镕(1899-1992)字伯陶,云南省賓川縣彩鳳村人。1919年在昆明參加“五·四”運動,1923年赴廣州投身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1924年在拱衛軍任參謀。1926年入朱德創辦的南昌軍官教育團任副官、書記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總部軍需員,紅12軍經理部會計科科長,紅9軍團供給部部長,紅四方面軍供給學校校長,紅32軍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供給部副部長,冀熱察挺進軍供給部部長,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部長、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駐淶源辦事處主任,晉察冀軍區兵站部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后勤運輸部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北軍區后勤部副部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顧問,中國老年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93 歲。
趙啟民(1910-1997)陜西省藍田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陜西涇陽游擊隊第三中隊隊長,紅26軍第二團排長,三團副連長、連政治指導員,78師參謀主任,陜北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科長,延安縣軍事部部長,紅宜延軍分區代司令員,獨立第二團團長,獨立師第三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四支隊八團參謀長,第五支隊參謀長兼十團政治委員,新四軍二師五旅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代政治委員,第七縱隊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34軍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兼國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終年87歲。
趙杰(1913- )又名趙東斌,河南省商城縣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12師34團營部書記,團供給處政治指導員,紅九軍第25師25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27師80團作戰參謀兼特務營營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部作戰參謀,江北指揮部作戰參謀,第4支隊司令部參謀、副參謀長,新四軍第2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第5師13旅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參謀長,第6縱隊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24軍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7兵團兼浙江省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愿軍裝甲兵指揮所副主任、主任、副司令員,志愿軍裝甲兵第一指揮所副司令員、主任,坦克3師師長,志愿軍坦克兵司令員。率部參加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和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回國后,任浙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南京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趙俊(1915-1994)原名趙詩元,安徽省六安縣人。1929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少年先鋒隊,參加了當地的打土豪劣紳活動和六霍起義。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3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華民族解放少先隊分隊長,六安縣政治保衛局審訊科科員、副科長,紅四方面軍12師34團營部書記,第34團供給處政治指導員、團作戰參謀,紅9軍25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偵察科科長,第27師80團作戰參謀兼特務營營長。參加了鄂豫皖、川□蘇區的反“圍剿”和蘇家埠戰役及長征。抗日戰爭初期,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歷任新四軍軍部作戰參謀,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作戰參謀,新四軍四支隊司令部參謀、副參謀長,新四軍第2師參謀處處長,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參謀長,新四軍第5師13旅參謀長。參加了開辟淮南抗日革命根據地和挺進敵后反摩擦、反“掃蕩”斗爭。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渤海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華東野戰軍10縱參謀長,第6縱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24軍參謀長,參加了中原突圍、泰安、孟良崮、濟南、豫東和淮海、渡江等戰役戰斗。中華人民共和國后,歷任浙江軍區兼第七兵團副參謀長、參謀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副軍長。參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陸戰役準備。回國后又參與指揮了解放一江山島的戰斗,任浙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5年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畢業,任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1月因病逝世,終年79歲。
趙峰(1914- )原名趙世欽,河南省泌陽縣人。1932年到國民黨部隊當兵,兩年后回家。1936年為共產黨做地下交通工作,1937年參加豫南紅軍游擊隊任衛生員。1938年任新四軍第四支隊8團隊軍醫,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任第五支隊10團衛生隊隊長,1940年任10團1營營長。1941年任第二師5旅司令部作戰參謀,第14團參謀長,1942年任15團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到東北任東北松江軍區哈東軍分區獨立1團團長,獨立2師1團團長,第四野戰軍49軍145師433團團長、師參謀長。參加了臨江、遼沈、平津、渡江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任廣西軍區欽廉軍分區副司令員,第48軍146師師長。1952年入軍事學院學習,1955年任越南軍事顧問團顧問,1956年回國,任第26軍副軍長、軍長。1978年到1983年任山東省軍區司令員,1979年到1983年任山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趙鶴亭(1914-199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軍騎兵連班長、排長、連長、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騎兵排長,八路軍東進縱隊騎兵大隊政治教導員,特務營營長,冀南軍區特務團團長,第1軍分區副司令員,第3軍分區32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2縱5旅副旅長、鄂豫軍區第4軍分區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50軍148師副師長。參加了上黨、邯鄲、魯西南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148師副師長、代師長、師長。參加了第一至四次戰役,1951年50軍第二次入朝作戰,參加了朝鮮西海岸攻島作戰和西海岸反登陸防御。回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副軍長,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2月5日因病在沈陽逝世,終年76歲。
【趙姓宗祠通用聯】
〖趙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日聯冬夏;
雪夢羅浮。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說春秋·賈季稱趙衰為冬日之日;趙盾為夏日之日。下聯典說隋·趙師雄冬日過廣東羅浮山遇一美人共飲,醉臥而醒,見身邊乃梅樹一株。
中令世澤;
半部家聲。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說宋·趙普嘗為中書令。下聯典說相傳其有“半部《論語》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說。
風高琴鶴;
圖繪麒麟。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說宋·趙抃政清廉簡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鶴相隨。下聯典說西漢·趙充國,圖像麒麟閣。
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說造父為顓頊帝裔孫伯益十三世孫。
投書飲泣;
留履遺愛。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晉·趙至,少時詣師受業,聞父耕叱牛聲,乃投書飲泣曰:我小未能奉養,使老父不免勤苦。下聯典自明·趙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轅,留一履以志遺愛。
圖麟世澤;
金城標美。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說漢趙充國。下聯典說宋趙抃。
金城標美;
玉尺流徵。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西漢·趙充國,以七十高齡馳馬金城,招降破敵。下聯典自唐末·趙光逢,以文行知名。時人以其方直溫潤,稱之為“玉界尺”。
派衍天潢;
家傳清節。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趙匡胤為北宋開國皇帝。下聯典用北宋·趙抃,卒謚“清獻”。
箕騎天上;
絲繡平原。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南宋·趙鼎,自題銘旌曰:“自騎箕尾歸天上,乞作山河壯本朝。”下聯黃自趙勝,號平原君,禮賢下士。唐·李賀有詩云:“買絲繡作平原君。”
冀州世澤;
天水家聲。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趙氏來歷,西周造父為周穆王駕車,去西方巡狩(傳說去會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駕車日馳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造父被封于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古代稱冀州。下聯典出趙氏郡望為天水郡。
-----------------------------------------------------------------
〖趙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手持半部論語;
胸羅數萬甲兵。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太師趙普,世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下聯典出南宋名相趙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為帝王華胄;
今有琴鶴世家。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皇帝后裔。下聯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趙抃,清貧如水,只有一琴一鶴。清代趙翼《奉命出守鎮安詩》:“劇郡劍牛覘吏績,傅家琴鶴本官箴。”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趙世炎故居中堂門額匾上書有“琴鶴世家”四字,即本此。
但愿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趙申喬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文學家趙申喬自題聯。
-----------------------------------------------------------------
〖趙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建宋光邦稱雄主;
工收擅畫樹大家。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趙匡胤。下聯典指元·趙孟頫。
常山驕子英雄膽;
松雪道人絕妙書。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蜀漢·趙云。下聯典指元·趙孟頫。
發棹唱持楫請命;
推針絕繡帛成圖。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晉·趙簡子。下聯典指三國吳國·孫權夫人趙氏。
江上飛云來北固;
湖連滄海欲東游。
——趙之謙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聯。
跨虎執鞭號元帥;
舍身抗日稱英雄。
——趙之謙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趙公明,人稱“趙公元帥”,奉為“財神”。 下聯典指抗日英雄趙一曼。
-----------------------------------------------------------------
〖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靈爽永護江原父老;
忠魂猶壯蜀國山河。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三國蜀漢名將趙云廟聯。
積善有徵,受德之估;
篤心自守,與道合符。
——趙魏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金石學家趙魏自題聯。
雖有周親,不如我同姓;
誰為宋遠,率乃祖攸行。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自趙姓始祖得率于周穆王,賜以趙城。 下聯典自宋代開國皇帝姓趙。
乃祖曾將半部論語治天下;
后人當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北宋軍事謀略家趙普。
門迎珠履,平原之聲譽昭宣;
陛錫銅符,京兆之風裁夙振。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戰國·趙平原君趙勝,養士三千,下聯典自皆著珠履。西漢·趙廣漢,遷京輔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
陛錫銅符,京兆之風裁夙振;
門迎珠履,平原之譽著昭宣。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趙廣漢。下聯典指戰國時趙國宗室大臣趙勝,即平原君。
八百年聚族于斯,宋室同傳宗室表;
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來拜潤州祠。
——趙佑宸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江蘇省鎮江趙氏宗祠聯。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漢祖唐宗,誰堪伯仲;
說本來論當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東西。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趙氏宗祠聯。
祠溯南遷,踵世爵八傳,有農部高文、太常恩敕;
門開東向,俯平原三面,見榜山疊翠、劍海回瀾。
——趙藩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采用云南省劍川趙氏宗祠聯。
【趙姓典故、趣事】
〖一意孤行〗源于《史記·張湯列傳》。漢武帝時有兩個官吏,一個叫趙禹,一個叫張湯,他們都位居九卿,而且是好朋友,但是他們的為人處世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張湯為人狡詐多變,趙禹為人忠樸廉潔,趙禹做官以后,門下一個食客也不招攬,就是公卿去拜訪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辦事,他也一律謝絕,所以人們稱他是:孤立行一意而已。即執意地按自己的意志辦事。
后來,人們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簡化為“一意孤行”,用來表示辦事時,按照自己的意見去處理,而謝絕別人的意見。現在用它來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獨斷專行。
-----------------------------------------------------------------
〖利令智昏〗源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攻打韓國。不幾天就攻占了韓國的野王,斷絕了上黨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占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么辦,于是召集大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見,于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于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封馮亭為華陽君。可是沒有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占領了,轉而來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應戰,結果打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
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
后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
〖指鹿為馬〗源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駕崩時,宦官趙高和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串通一氣,假傳圣旨,逼迫本該繼承皇位的大公子扶蘇下臺,改立胡亥繼承帝位。胡亥做了皇帝,即人們所說的秦二世。由于趙高幫助胡亥稱帝出了大力,所以胡亥拜趙高為丞相。趙高做了丞相之后并不滿足,還打算篡奪帝位,但是又害怕大臣們反對,于是便想先試一下自己的威信。一天,趙高趁文武百官朝見秦二世的時候,特地叫人牽一只鹿獻給秦二世,并當著群臣的面指著鹿說:“這是馬。”秦二世笑了笑說:“丞相弄錯了,把鹿說成馬了。”趙高沒有理他,高聲地問大臣:“這到底是馬還是鹿?”群臣們有的畏懼趙高而不敢言,有的直言為鹿,有的為了計好趙高就歪曲事實跟著說是馬。過后,說實話的人全被趙高殺死了。
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概括了“指鹿為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趙姓字輩】
西平趙氏輩序為:“仲才恭鳳之,天良景成增,殿啟從名圣,尊嚴宜思齊,高遠慶咸若,熙甫昭封題,傳世振興榮,福善盡登昌,觀君培惠儒,文理濟函光,錦琳育升茂,楨廉賀衛襄,碩權宏志順,英敏貴端剛。”
《山西沁水縣趙姓族譜》老字派為:“忠、和、樹、德,孝、友、傳、芳”。重點是“忠”、“孝”,目標是“德”、“芳”。
《天水堂趙姓族譜》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號為:
以洪壬萬庭,為子若卿成,蔭必望顯單,立良應之文。
《天水堂趙姓族譜》的續派二十字號:
添心常祜善,人貴自光宗,世業開宏遠,英華慶國隆。
《慈溪鴻莊趙氏宗譜》載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輩,號《百代歌》:
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昌期崇隆,尊顯和易純熙圣神文,
武卓犖英奇溫良恭儉,仁敬孝慈持行瞻視動,作威儀紀綱法度禮樂,
書詩切磋磨琢學問辨,思格致誠正修齊平治,疑丞輔弼明聽翼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勛勞,閥閱錘鼎常旗衣冠俎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