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風塵一路歌
——記新疆北新建材工業集團新材公司涂裝板車間主任付友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郭文 蘇文君)“你要嚴格按照工藝標準生產,不能有絲毫馬虎。”新疆北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涂裝板生產車間主任付友時正在指導工人生產,說話間不時扶一扶那副厚重的眼鏡,眉宇間透露著不遑多讓的威嚴。
中等個子、壯實的身材、不茍言笑的臉上架著一副度數不低的近視眼鏡,這是付友留給人的第一印象。他的手掌有幾處老繭,他不好意思地說:“這繭子是我上次做實驗的時候磨得,不過值得。”他講述了那段創業、創新路上的坎坷故事。
2015年7月,付友從北新路橋集團海外事業部調入新疆北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擔任生產部工藝員,主要職責是公司所有產品工藝配方研究,重點突破涂裝板制造工藝。這時候的新型建材公司已經經過了兩年的運行,大部分的基礎配方已經穩定,但仍有一些技術難點沒有突破,導致產品質量穩定性不高。公司要想更好的發展,必須走向高端市場,而硅酸鈣板延伸產品涂裝板生產工藝瓶頸是公司必須要突破的難點。這對付友來說是一個從沒有接觸過的全新領域,公司把這么重要的工作交給他,也體現了公司領導對付友的信任和期待,付友頓時覺得亞歷山大。
壓力催生動力,付友沒有被壓力嚇住,因為在他的字典里,從來沒有退縮和放棄這兩個詞。不懂怎么辦?學習,從基礎開始一點一點學。那段時間,付友可以說是公司辛苦的人,白天,他一頭扎在車間,逐個崗位了解生產流程、設備性能,所有員工都成為他的老師;晚上,在辦公室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上網查資料,翻書本,學習各類原材料性能知識、生產工藝,同事們總是看見凌晨了,他辦公室的燈還亮著。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有回報,僅僅用了一個月,付友已經將公司主要產品分類、性能特點、工藝知識掌握,任何人問起來,他都能準確說出公司產品的基本性能、工藝要求及應用范圍。并且在學習中,付友還有自己的思考,經常能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常常和生產部、化驗室的同事們展開一些討論,有時甚至是爭論,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觀點產生的碰撞,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原來沒有解決的產品質量問題,如基板厚度不均、密度不穩定、抗折強度不足等問題,通過付友和同事們討論并反復實驗,在對配方、工藝進行小幅調整后,都得到了改進,產品的合格率、質量穩定性都有了明顯提高。
追求事業發展的人,有走不完的路程。配合生產部領導解決了硅酸鈣板的問題,付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涂裝板的工藝試驗中。因為在這段時間涂裝板生產過程中發現,基板的底漆附著力不穩定,導致涂裝板漆面質量達不到國家標準的要求,嚴重影響產品質量,產品合格率一直在低線徘徊。
付友感到很疑惑:“我們完全是按照合作方和原材供應商提供的工藝技術指導標準生產啊,難道是某些參數錯了?”
為了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付友先后排查了設備運轉各項參數設置情況,也對原材料進行了逐個對比檢驗,仔細對照國家技術標準,排查完成后他更納悶了——一切參數均是按照生產工藝標準執行,原材料也沒有問題,那問題出在哪里呢?
他首先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去“問”。恰巧那時候公司組織一批人員去公司的技術合作方,位于廣東的一家企業學習,廠家很熱情地接待他們,還帶領他們去參觀生產車間、實驗室。在學習過程中,當付友向廠家技術負責人拋出了他疑惑的問題后。這位負責人突然有些警惕,支支吾吾不愿意回答,不光這些,付友發現,雖然是合作伙伴,然而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全是一些已經掌握的、淺顯的技術,真正核心的技術,合作方總會找一些理由要么搪塞、要么遮遮掩掩。
廠家的舉動深深刺痛了付友的心。他知道,創業路上沒有捷徑。廠家不會回答有關核心技術的問題,要想掌握核心技術,只有靠自己。
學習歸來,付友帶領著3位技術人員在車間和實驗室開始了攻關,制定了詳細的實驗計劃及步驟,通過控制各項變量,對比、調試一項項參數,有了重大發現。原來,涂裝板對耐候性的要求很高,內地成熟的技術標準不適合新疆的氣候環境,因為內地的溫差、日照強度遠比新疆要低,生產技術在新疆“水土不服”了。因此,找到一套適合新疆地區氣候環境的生產工藝參數標準,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但是,關鍵參數的數量有很多,這意味著每調整一次參數,技術人員就要對樣本的底漆附著力進行檢測,以檢驗所調試參數的影響程度。4個人,每天30多組板子,每組6張,每張都需要做拉拔驗證,每驗證一次需要用手去搓膠帶十幾次,貼合的時候需要用力去搓,讓漆面與膠帶完全貼合緊密,拔的時候再用力拔開。就這樣,每個人每天需要做拉拔實驗180次左右,當時也正處在12月、1月份,氣候非常寒冷,付友和同事們的手上也因此被磨出了泡、起了凍瘡,腫的伸不展、握不住,然而這些并沒有使付友退縮。因為他清楚,這個問題不解決,來年的生產就沒法開展,積壓在公司的訂單無法按期完成,公司將面臨十分嚴重的后果。
經過長達一個多月的實驗,付友和他的團隊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通過調整生產線的設備各項參數,去除了不需要的工序及設備,對設備進行優化配置,他還對工藝技術進行了改良。一系列的技術革新后,基板底漆附著力不穩定的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不僅達到了國家標準,而且在拉拔實驗中高于國家標準的兩倍,使底漆線涂裝產品的合格率提高了15%左右,產品的各項技術指標也完全滿足客戶的要求。
這時候,付友的體重整整減掉了7、8公斤,也已經整整兩個多月沒有回家了。而家里,還有他懷孕8個多月的妻子,獨自一人買菜、做飯,照顧自己,還要定期往返醫院做孕檢。“每次想到這些。其實我挺難過的,我沒有盡到一個丈夫的責任,在妻子最需要的時候,陪伴在她的身邊”,付友對記者自責的說。好在付友有一個開明的妻子,他理解丈夫初到一個新單位,又面臨全新工作任務,工作上肯定要多付出一些。2016年春節,公司為了確保安全,安排所有管理人員輪流值班,正月初四是付友值班,他毫無怨言,當天冒雪從烏市趕到位于70公里外的廠區值班,而當天晚上,付友妻子有產前反應、次日順利為他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母子平安,這也讓付友得到極大的安慰。
時光的腳步跨入2016年。這一年,公司為了加強企業管理,對部分車間領導崗位進行調整,付友擔任涂裝板車間主任,更重的擔子意味著付友更忙了。每天,他總是第一個到車間,最后一個離開車間。等工人上班,他已經把整個車間巡視了一遍;工人下班后,他也要巡視一遍車間各個角落,檢查水電氣、門窗有無關好,有無安全隱患。上任伊始,付友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人員不熟悉、設備不熟悉,產量上不去、質量不穩定,原料消耗高、產品單價高,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力。付友一邊學習、一遍摸索,漸漸的摸出了一些門道。
付友明白,再先進的設備和生產工藝,都需要人來操作,人是決定性因素。付友先從整頓勞動紀律入手,他要求工人必須恪守勞動紀律、嚴格執行工藝紀律,他建立了獎罰制度,對員工不遵守規章制度、不嚴格按照工藝參數操作進行監管。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車間員工的勞動紀律、工藝紀律、制度的意識、精神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變。付友還在生產管理上進行創新。他建立了涂裝車間原材料消耗考核制度,對照工藝配方嚴格規范工人生產中的原材料使用量,對超耗的原材料按單價的百分比考核操作人員,一段時間下來,使油漆等主要生產原料的消耗量下降了20%左右;他還探索建立薪酬計件制度和產品質量考核制度,工人工資與產量、質量直接掛鉤,最大限度的調動工人工作積極性,激發大家質量意識。
揚鞭催馬趕日月,一路風塵一路歌。通過付友的努力,隨著各項制度建立健全,所在車間用工量從32人下降到17人,減員達到46%,勞動效率顯著增強;產品合格率從往年的88%提高到96%;車間的產量穩步提升,2016年10月份,付友所在車間日生產記錄屢創新高,月度產量也創造了建廠以來的最高記錄,涂裝單板產量達到66000平方米。
“創新路上沒有捷徑。我將繼續完善生產工藝技術,讓更多的人用上公司生產的優質產品。”付友說。簡簡單單一句話,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連篇的空話大話,卻折射出了付友同志踏實肯干、勇于進取的品質。
這是一個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時代,這是一個人才大顯身手、展示風彩的競技舞臺。新型建材公司這個新疆地區新型建材領域的新星,正在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崛起。而付友以獨有的氣質和魄力,帶領著他的團隊在公司發展的歷程中一路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