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畔單“正名”
中國甘肅網12月24日訊 據甘肅日報報道 ( 記者 惠程華 ) 崆峒區峽門回族鄉頡嶺村常灣社回族兄弟馬畔單現如今成了村里的養牛大戶,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多了,接受記者的采訪也多了,馬畔單就想著把自己的“學名”叫出來。
馬畔單為啥要把自己的“學名”叫出來呢?這事兒還得從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攻堅戰說起。
頡嶺是峽門鄉最偏遠的南部山區村,沒水吃、路難走,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和土窯洞。鄉黨委書記朱建民一句話道出了頡嶺村貧困的過去——頡嶺人有三件寶:“鞭桿、雨鞋、爛棉襖。”村里的耕地全部散落在七溝八梁上,種地靠牛,拉水也離不開牛,鞭桿不僅能吆牛,還能上山爬溝做拐杖。村民長年累月走的是羊腸小道,天陰下雨,泥濘的山道幾天都干不了,出門走山路離不開一雙雨鞋。頡嶺村高寒陰濕,一件爛棉襖常年披在身上。
村子窮,人就思謀著往外走。馬畔單的父親早年因為家里窮,入贅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涇源縣,土地承包到戶那年才回到家鄉。38年前,馬畔單出生時恰逢周四,他父親就隨口取了這個“經名”。因為家里窮,馬畔單沒有上過一天學,給他起的“學名”自然也就沒有人叫過。打小馬畔單就跟著父親放牛,也沒有啥技能。后來成家立業,馬畔單住進了父親分給他的兩間鍋頭連炕的土坯房和一間灶房,養了一頭牛耕地拉水,靠著種植的15畝山地過日子。
馬畔單愛牛如子,從放養1頭牛到4頭牛,他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山上草場面積大,馬畔單就想著多養一些牛,可是山里缺水,加上電力不足,鍘草機也發揮不了作用,他的這個愿望一直沒能實現。
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攻堅戰開始后,鄉里實施了移民搬遷,馬畔單隨著村里人一起搬遷到了靠近公路沿線的移民新村,這里不僅水、電、路、有線電視齊全,而且還有專門修建的養殖小區,馬畔單一口氣包下了兩個溫棚,養了16頭牛,鍘草機也派上了大用場,農用車在平展展的水泥路上“撒歡子”跑呢。在蘭州大學專家的指導下,馬畔單種植了6畝墨西哥玉米,專門用來喂牛,他說,墨西哥玉米產量高,青貯后牛愛吃,肯上膘。過去咱沒有文化,就是憑老一輩人的經驗養牛,加上條件差,生活沒有盼頭、日子沒有過頭、前程沒有想頭。現在,全家搬進了移民新村,在專家的指導下,村里成立了利民養殖合作社,牛產業越做越大,大家生活有了勁頭,日子有了盼頭,前程有了奔頭。
村主任馬文成說,馬畔單家的變化就是頡嶺村精準扶貧工作的縮影。過去村里的“老三寶”換成了現在的鍘草機、農用車、摩托車“新三寶”。眼下,馬畔單還有一個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大伙兒叫他的“學名”——馬文忠。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