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報春暉,只因她們是父母的女兒
---記中煤七十一處職工劉傳愛姊妹事跡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王景)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宿州市劉傳愛姐妹堅守榻前,悉心照顧父母的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
劉傳愛,女,中煤七十一處退休職工。
劉傳愛的父親今年85歲,曾是礦建掘進工人,二期矽肺,母親82歲,患有心臟病、腦梗塞,3年前,兩位老人都患上了帕金森綜合癥,全身癱瘓,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劉傳愛二妹遠在山東,哥哥是一名機電工人,整天在外工作,大嫂身體不好,還要照看一個三歲大的小孫女。為讓兩位癱瘓的老人過上一個幸福的晚年,劉傳愛與小妹劉艷霞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兩位老人的重擔。
在一所50平米左右的老房子里,雖然簡陋,但被兩個女兒收拾的井井有條、干干凈凈。每天劉傳愛姐妹都定時給兩位老人喂藥,遵循醫囑為他合理安排飲食。一大早,她們就為父母準備早餐,接著為父母擦臉,再把他們扶起來喂飯。由于有帕金森綜合癥,劉傳愛的母親的下巴一直不自主地打顫,父親的舌頭已不能動彈,吃飯、吃藥都十分困難,只能吃些面糊、湯類食物,父親有矽肺喝水有時都會嗆到,只能一勺一勺慢慢放入口中,兩位老人一次只能吃一點點,一天要喂好幾次。
照顧久臥病床的老人,衛生問題很重要。為了讓老人身上沒有異味,吃完飯后,劉傳愛姐妹每天都要給老人擦身子,不厭其煩地換洗被褥。在陽臺上和老人床邊隨處可見晾曬的褯子還有預備的尿不濕,由于兩位老人大小便失禁,有時候那邊剛剛給他們換好,這邊又拉了,每次劉傳愛姐妹總是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為父母清理身體。
剛干完這些, 劉傳愛妹妹又急匆匆走進廚房,帶些飯菜去照顧因高血壓摔骨折的婆婆。
劉傳愛留下幫父母揉揉腿,搓搓手,捶捶背,幫著老人翻身,陪老人說說話。雖然老人口齒已經不清,說不出話,但他們看著自己女兒這么辛苦,眼里時常含著淚花,雖然感動,但兩位老人只能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呼吸很急促,時而輕聲呻吟著。
15年的一天,劉傳愛到父母房間時,發現母親摔倒在地上,頭上摔破一個口子,當時她就急哭了,本來身體就不好的她,自己抱不起來母親,只能趕緊給妹妹打電話,急忙送往醫院。原來是長期臥床,母親躺得渾身難受,勉強翻身卻掉到了床下。為了防止再出意外,姐妹認為父母這白天黑夜必須留人,一刻不能缺人,從那天開始,她在父母房間增加了一張床鋪,姐妹倆白天都在父母家里照顧,晚上輪流值班看守。有時候,劉傳愛半夜醒來,總是急忙起身探視,一夜要醒來幾次。
時間一天天過去,姐妹倆堅持著,父母也堅強的挺過一關又一關。在這3年里,劉傳愛姐妹很少出門,也從不去跳以前最愛的廣場舞。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端屎端尿,洗衣做飯,她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孝敬”兩個字的含義,以超乎常人的細心和耐心,為癱瘓的父母撐起了一片天,她們的敬老之舉贏得身邊親屬和左鄰右舍的稱贊。
“我們只是做了作為女兒該做的”“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我們為父母養老是天經地義的”“只要父母活著 ,我們就是幸福的。”當被問及什么力量支撐著她們堅持下來的,他們是這么回答的。
孝,不需要劈山救母般驚天動地;孝,不需要哭竹生筍般感人至深;只需要一個感恩的心,孝德貴恒,于小處著精神,于微處見真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在人性品德當中,孝是第一位,“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如果沒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就沒有我們的現在,孝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像太陽能帶給人溫暖,像高山能給人以依靠。在劉傳愛姊妹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的孝道和善良,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演繹了當代婦女的堅強和堅韌,他們用仁孝,譜寫了一曲弘揚傳統美德,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動人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