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艷陽高照,不像臘冬寒月的天氣,倒像陽春三月。朋友圈里關于臘八節(jié)的圖文撲面而來,蟄居小城沒有了臘八粥、沒有了冰馬,沒有門神,絲毫沒有了過節(jié)的意味。
記得小時候,臘月八的清晨,天氣非常寒冷,我們呼朋喚友去拉冰馬。拿一把鋤,背個小背簍或挎?zhèn)€小竹簍,到村頭的壩上,或泉上去挖十來塊冰凌,回來后放在每間房子的面柜子或小麥柜下面,家家門口的土堆和糞堆上也能見到冰馬(冰塊)。那時也不知有何用意,只是每年臘月八大人和小孩都會去做。趁拉冰馬時,孩子們可以和玩伴滑冰,平時里溜冰坡,家長是要打罵的。后來村頭的水壩也干涸了,每年拉冰馬又成了件愁腸的事,因為在村子里很難找到一塊潔白無瑕的冰原,慢慢的拉冰馬的習俗也就消失了,吃碗熱氣騰騰地糝飯也就算過了臘八節(jié)。我還記得,不論是母親做的玉米面糝飯,還是大米和肉干熬制的粥,待熟后父親先要逐門給門神先喂一口,我們才吃。小時的我好奇地問父親,他說,是為了糊口,這些糊了口的門神將在臘月三十被新門神替換,為的是讓這些門神上天說好話。
后來,我在書籍中查找到了臘八粥與拉冰馬的來歷。從前有一戶人家,那一年春旱秋澇,年景不好,到了年底眼見就斷了糧,愁的家里公婆沒有辦法,這一天正值臘月初八,兒媳婦熬了一鍋粥請公婆及全家來吃。公婆心里納悶,家里已是囤空缸凈,哪還有余米下鍋?兒媳婦說:“我出嫁時,我娘囑咐我過日子要‘有米常想無米時’,讓我記住這句話。我把這句話記在心里。每天早晨做飯時,我就從該用的五谷雜糧中抓出一把,這樣大家吃飯時也就沒顯得少,日久天長積少成多。怕公婆埋怨,我就偷偷地把它存起來,今天見家里斷了頓,就把它拿出來熬了粥請全家吃。”公婆聽了兒媳婦的話,齊聲稱贊兒媳婦勤儉賢惠。
后來為了讓人們記住過日子要勤儉持家,就在臘月初八這一天把五谷雜糧放在一起熬粥,全家一起喝“臘八粥”也就成了傳承至今的習俗。原來,喝臘八粥也預示來年五谷豐登有個好收成,教育人們要節(jié)儉持家,過日子也要做到居安思危。女人在家里熬粥,男人到村邊的河里或村口的池塘里去“拉冰馬”。背回家看冰里的氣泡,氣泡小說明來年收谷米,氣泡大說明來年收豆子。現(xiàn)在看來也是人們對來年豐收的一種祈盼,沒有多少科學依據。為什么要“拉冰馬”?原來“冰”跟餅是近音,拉冰就是拉餅。把餅拉回家,全家不就有吃的了嗎?
人生雖長,但難以忘懷的事很少,暖暖的陽光,勾起了我像拉冰馬一樣難忘的諸多記憶。沒有了冰凌,臘月八童趣橫生的記憶逐漸變得遙遠,沒有了鐵鍋,臘月八甜美可口的記憶慢慢無處可尋,沒有了老人,臘月八這些風俗將逐漸消失殆盡。
時光雖好,更需警醒。在這個寂靜的午后,懷念柴火慢慢熬制的一鍋糝飯,懷念一粒種子變成一個饅頭的曼妙時光,懷念一家老小在一起吃一頓家常飯的天倫之樂。又是臘月八,春節(jié)的腳步聲越來越響,回鄉(xiāng)的人們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鄉(xiāng)間的集市像潮水一樣一天比一天漲了起來。不管這一年過的是平順豐盈還是困頓拮據,但年總是要過的。過完年關,新的一年就開始了,人們將行走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竇亞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