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由張藝謀執導的全新觀念演出《對話·寓言2047》在上海大劇院獻演,反響熱烈。演出前的發布會上,該劇出品方上汽通用汽車別克品牌攜手張藝謀主創團隊出席,共同啟動了《對話·寓言2047》全國巡演和第二季演出的戰略合作,張藝謀還接受了媒體的群訪。演出結束后,張藝謀再度現身,和媒體聊這場演出以及人與科技的方方面面。對于“不再大紅大綠使用人海戰術”的評價,張藝謀表示:“這是外界對我的誤解,我不會‘死’在別人給我貼的標簽上。”張藝謀強調,“人,在我的創作里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據悉,該劇將于3月17日~18日巡演至廣州。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素芹
“劇名2047,并不是在挑戰王家衛的《2046》”
作為張藝謀導演的全新作品,《對話·寓言2047》融匯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瑰寶和智能科技,以震撼的手法展現對“人與科技”的關系及未來發展的思考。該劇薈萃了來自7個國家的21支團隊及眾多民族藝術大師。
演出在神秘氣氛中拉開帷幕,逐漸清晰的長調與呼麥聲,與隨性舞動的云紗相應和,將觀眾帶到遙遠的上古部落尋找生命的起源。古琴與激光現代舞、京劇小戲與IPAD表演、碗碗腔與全息投影、提線木偶與機械臂、嗩吶與創意舞蹈、織機與LED燈球等輪番上陣,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對話、交融,帶給觀眾一次次視聽震撼。
演出一共分七幕,七個節目里,張藝謀也有自己偏愛的:“第一幕是一個老奶奶吟唱著長調搓著麻繩,黑色的空間中只有一束光,我很喜歡這種空間的呈現。第七幕,織布機的老奶奶是一個寓意。舞臺上的小球矩陣是電腦編程控制的。編程和編織是一樣的,我很喜歡它們放在一起的感覺。編織是一個很大的詞兒,編織人生,編織未來,編織世界……最后幾秒,球陣猝不及防地從天而降,寓意科技和人的關系,很震撼。”
第三幕《小戲·掌間》,表現的是人對科技發展到現在的一種思考。張藝謀如此解析:“演員表演的京劇《三岔口》是想看見對方卻看不到。后來上臺的那些IPAD臉,表達的是現代人能看到對方卻不看,用影像把自己遮擋,就像現在的低頭族、佛系青年。想看還是不想看,想交流還是不想交流,這是一種選擇。”
至于“2047”這個名字,據說是在挑戰王家衛的《2046》。對此,張藝謀“哈哈”一笑:“排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說起個什么名字呢?這是探討傳統與未來的思考空間的作品,王家衛不是有《2046》嗎,我們就叫2047,比他多一年。本來是開玩笑的,結果團隊里大家都說這個好……第二季叫2048嗎?不行,否則招牌就亂了。”
張藝謀表示,名字本身不重要,但“對話”和“寓言”很有意思,也是他想表達的,“讓中國古老的文化藝術和最前沿的現代科技同臺,風馬牛不相及的它們要如何對話?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思辨空間。”
“非遺混搭高科技,傳統文化要創新,但首先是要保護”
對于當晚上海站的首演,張藝謀有不滿意的地方。“今天最后一幕的收幕快了一點,應該再慢一點,讓我們再多看一點那個織布的老奶奶。我在這里呈現的都是我想表達的,我不要什么高冷范兒,或者娛樂性。我是在做一個大家喜歡看就看,不喜歡看就可以拂袖而去的作品。我們不向市場妥協,要清晰地表達出觀念來,所以是一個‘觀念演出’。”
張藝謀透露,他和他的團隊提前一年就在網上在全世界范圍內搜索現代科技,“把它們排隊,看看哪些可以用來表演,這樣找了15個高科技,然后和對方聯系,敲定時間和預算。同時展開的,是在國內搜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兩邊都找好了,再和編曲來定音樂,一種是和諧優美的,一種是震撼沖突的。”張藝謀表示:“高科技的方式,讓舞臺和演出呈現新的面貌,舞臺的空間很大,希望在未來能做更多的探索。”
所以,觀眾在舞臺上看到的七幕演出,就是七項非遺和七個高科技的“混搭”。張藝謀表示:“傳統文化要創新,但首先是要保護。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不是你想變就能變的。比如京劇,變多了,也就不像京劇了,就不地道了,我們最多也就是進行適合時代審美的包裝。”
“大紅大綠是外界的誤解,我不會‘死’在別人給我貼的標簽上”
不少評價認為張藝謀的風格變了,再也不弄大紅大綠和人海戰術了。對此張藝謀表示:“大紅大綠一直是媒體給我扣上的帽子,人海戰術也不是我發明的,幾千年來,人類聚在一起是自然的傳統。這都是形式而已。不同的表演形式是根據內容決定的,創作就是這樣,活到老學到老,激發靈感,我才不會‘死’在別人給我貼的標簽上。”
對于“品質的保障”這一評價,張藝謀表示:“創作一直有壓力,無論是什么創作都有。尤其是原創,這也就形成了我的一個習慣,壓力越大,動力越大,挑戰自己,希望獲得成功。”
《對話·寓言2047》和平昌《北京八分鐘》一樣,都有高科技的部分,“這種方式我很喜歡,希望未來還能做進一步的探索。但用科技演出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是人,有瑕疵人會現場彌補,但如果我們當時‘8分鐘’的冰屏哪怕只有一塊出了問題,演出恐怕就得停下來。一個‘線頭’松了,可能就演砸了。所以,科技的背后其實是人在做大量的工作,人工智能的背后也還是人。人的因素、創造、科技是第一位的。”
張藝謀表示,“全世界拍電影的人很多,很多人說故事,用很多方法和技術,比如我拍電影,現在使用的都是8K的攝影機了,這也是最新技術吧。但是往后看,經典的電影人們還是愛看,人的故事是最重要的,人的故事永遠說不完,年輕的導演中每每會冒出黑馬來。電影永遠沒有完美,最好的電影永遠是下一部,好的作品永遠在講人的命運、情感,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講述方式。”
“高級是在人的心里,不是它的表現形態”
這臺“高冷”的演出一票難求。去年6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三場售罄,隨后在愛丁堡藝術節大受歡迎,上海站收場演出也是座無虛席。對此,張藝謀表示:“高級是在人的心里,不是它的表現形態。我介入演出行業,發現大家都是大型晚會出來的,審美上容易被商業和娛樂的習慣牽著走,我當時對創作團隊提出了‘高冷’的要求,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要求團隊調整心態。”
張藝謀強調,對觀眾來說,真正重要的是“觀賞性”,“觀賞性首先是不庸俗,也必須不悶。比如我看《三塊廣告牌》,立場反轉,骨子里有戲劇性,我是喜歡看這類電影的,有觀賞性,不悶。作為創作者,你的觀念再高冷,你也還是要讓大家看下去。不是說你思想深邃就說你好,你得能吸引我。做演出也一樣,吸引力是第一位的。”
張藝謀的新片《影》暑期檔就要上映了,他表示,“中國電影市場很大,口味也很多,不知道誰突然就火了。我們是在暑期檔,票房怎么樣真不好說,現在電影產量高,沒有閑的檔期。”
讓張藝謀很欣慰的一點是,“現在開始從票房為王轉向口碑為王了,大概是從《戰狼2》開始,觀眾選電影變得更理性了。《影》拍得像不像水墨畫并不重要,關鍵是故事好,如果它能吸引你,你當然會有好的口碑給它。有了好的口碑,我就無所謂檔期了,每一天都是我的檔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