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成新型犯罪,公安部稱有內鬼作案
1月25日上午,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聯合發布《關于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得到廣泛應用,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大量存在,違法違規使用個人信息的問題十分突出,廣大網民對此反映強烈。
2017年以來,中央網信辦組織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出臺了個人信息安全規范的國家標準,會同工信部,公安部,國家標準委指導開展了個人信息保護提升行動之隱私條款專項工作。
與此同時,工信部開展了電信和互聯網企業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檢查,公安機關開展了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
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巡視員兼副局長楊春艷稱,總的來看,個人信息保護,特別是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還相當突出。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2018年11月發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選取的100款App中超九成App涉嫌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同時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非法販賣個人信息行為日益猖獗。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副局長鐘忠也提到,公安部近年來高度重視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打擊工作。在大數據時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已經成為增長比較快、危害比較大、人民群眾要求治理打擊呼聲比較高的一種新型犯罪。2018年,公安機關保安部門開展了全國的凈網行動,偵破相關案件5800余起,涉及的犯罪嫌疑人有13000多人。
他說,從查辦的案件來看,主要涉及到三類情況:一類是有一些企業違法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用來牟利進行犯罪。還有一類是有一些黑客犯罪,采取入侵、撞庫的手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牟利的犯罪。再有一類就是內外勾結,有一些內鬼作案,侵犯公民個人信息。
為切實治理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存在的亂象,四部門決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
《公告》指出,App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時要嚴格履行《網絡安全法》規定的責任義務,對獲取的個人信息安全負責,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不收集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收集個人信息時要以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方式展示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并經個人信息主體自主選擇同意;不以默認、捆綁、停止安裝使用等手段變相強迫用戶授權,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和與用戶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倡導App運營者在定向推送新聞、時政、廣告時,為用戶提供拒絕接收定向推送的選項。
此次專項治理將重點開展以下工作:一是組織相關專業機構,對用戶數量大、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App隱私政策和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二是加強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包括責令有關App運營者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公開曝光;情節嚴重的,依法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三是公安機關開展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專項工作,依法嚴厲打擊針對和利用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四是開展自愿性App個人信息安全認證,鼓勵搜索引擎、應用商店等明確標識并優先推薦通過認證的App。
《公告》指出,希望廣大App運營者根據法律法規要求,主動自查自糾,規范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行為,切實提升個人信息保護水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