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情深路漫漫
——讀張春昌《故園小記》
郭永鋒
與張春昌老師相識五年多了。他為人謙和低調,憨厚沉穩。如山巔的一棵松柏,無論酷暑炎炎,還是冰雪嚴寒,總是一如既往,挺拔堅強,給人以安靜厚重的感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跟這樣的老師交往,躁動的心,寧靜了許多。
張老師的散文集《故園小記》,是一把我解讀他寵辱不驚、沉穩老練的金鑰匙。讓我有幸走進他內心深處,與張老師一起在故園散步,聆聽他生命里激越跳動音符,那是一顆純粹的心,感恩的心,善良的心,積極上進的心。人這一輩子其實很短暫,經不了幾回旖旎的風景,更多的是像苦行僧一樣,追逐心中那份圣潔的光。在這場苦旅中,人就會變化,狡詐、虛偽、真誠、善良與之俱生。唯有真善美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張老師既是傳播者,又是踐行者。
一、良好的品德源于家庭環境。
與張老師相識源于天水市金石拓片文化研究會。共事的幾年間,每次相見,總是滿面春風,做事踏實認真,嚴謹求實,即使有不同意見,他總是思考再三,然后發表建議,力求把事做成做好,且不計名利,慢慢的其形象在我們的心里高大起來。多少次納悶,在這個追名逐利的社會,居然有這樣心遠地寬的人?打開《故園小記》,擱在心頭的疑問,迎刃而解。
我是老師,經常有人問關于孩子教育的問題。說實話我們盲目地只抓孩子的學習,對于孩子品行地培養,家長模糊,學校也模糊,這是教育的一個誤區,好在人們漸漸認識到其嚴重性。我很羨慕張老師的為人,仰慕他的品格。從張老師身上,我們感受到教育不單是學校的事,更重要的在于家庭,家庭教育才是關鍵。
他家的房子雖破爛,墻上卻掛著父親買來中堂,內容是荀子的《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對聯是“耕讀門第多喜氣,勤儉人家慶有余。”結婚時中堂是陸游的《詠梅》,對聯是“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房子三題》)這就是張老師生活的環境,從小培養的是“積善”“耕讀”“勤儉”“能容物”“不染塵”。仰圣賢之道,可能就是張老師家的家風。孟子之所以能成圣賢,源于“孟母三遷”,張老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成長,耳染目濡,自然“圣心備焉”。
《二爸爸張志德》,從二爸爸的取名中可以看出,這個家庭或家族,以德為本。上世紀八十《二爸爸張志德》,從二爸爸的取名中可以看出,這個家庭或家族,以德為本。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地主富農摘帽子,生產隊召開昭雪大會,家族翹首以待二爸爸講話,為這些年所遭受的屈辱鳴不平,二爸爸居然沒有參加會議,并“一再叮囑家人,要與人為善,不能和有關人發生沖突,這樣化解了一場歷史留下的矛盾。”這件事對張老師影響很大,多年家族積怨,二爸爸居然像灰塵一樣輕輕抹去,這就是胸懷。后來張老師家中修了新房,擬寫了幾副對聯,其中有一聯是“世亂辟秦煙云浩劫成往事”,二爸爸回信“指導我不能有個人偏見,要言辭平實積極向上。作文、經商、為人亦如此。這次我銘心刻骨,深感二爸爸的大度與寬容。”這就是他接受的家庭教育,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張老師從小在這樣貧困卻充滿詩書,寬仁以待的環境中長大,潛移默化,熏陶、培養,故而為人質樸,心地無私,急他人之急。
在《為馬老師送行》一文中,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友善的張老師。一次組織安排他去幫助一個被困的女孩,女孩安全回家后,通過與她父親交往,卻成了摯誠的朋友,并尊為老師,老人在天水看病期間,張老師在醫院忙前忙后,不辭辛苦,細心照料。后來聽說老人去省城治療,特打電話讓在蘭州讀書的女兒看望。老人去世后又為他守靈,直到安葬。最后深有感觸地說:“是朋友,就應同甘苦、共患難、盡忠誠。”
二、情到深處自文章。
散文的靈魂就是情。《故園小記》處處洋溢著父母情、兒女情、師生情、朋友情。
母親去世四十年了,他卻說“我的母親還活著,永遠地活著。”“我生活在無聲的母愛中……”用文字告訴母親,四十年家里的變化,子孫安好,為祖國在不同的崗位默默工作。四十年,多么漫長的歲月,張老師依然感覺到母親活著,感恩母親,讓他發奮努力,方有今天的美好。(《母親:您永遠地活著》)《母親的繡花圖》里,詳細描寫了母親的繡圖,“構思新穎,布局合理,畫面清新自然,尤其是細節的描繪筆筆傳神,像孩童的頭發、鳥的羽毛、花的芯蕊、動物的眼睛,靈動鮮活,躍然紙上。”似乎我們看到了張老師拿著母親留下的繡花圖端詳,潸然淚下,那份思念,那份情感難以言表。《遠去的母親》里說:“母親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業績’,但她塑造和濃縮了農村婦女誠實厚道的勞動者形象。”愈是平凡,愈顯得母親偉大,思念愈深。
《那青青的菜園》,我們看到一位老父親,精心伺弄著心愛的那片土地,施肥灑藥、打叉搭架,豐收的青菜、韭菜、辣椒、黃瓜,不僅滿足自家的生活,還常常送給左鄰右舍,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懷念父親》寫父親去世,在靈前哭天喊地,悲痛欲絕,很無助很無奈,傷心裂肺,催人淚下,人性的至真至誠彰顯之極。
《父親的心》《兒子長大了》,詮釋了作為父親對子女拳拳之心。“每日思念孩子心切。自己雖生活簡樸,但遇到家鄉人我總是買些書籍、筆墨紙硯、飲料、食品之類的東西捎給孩子,這樣心里就踏實了。”這就是父愛。
《哭高國智先生》《和田爸在一起的日子里》《趙老師》《安先生》《想起傅老師》《憶甘惜分先生》,《懷念姐夫武文軍》《老房門前憶四叔》等親朋好友,滿懷深情回憶他們的過往,字里行間流露出或感激或牽掛或思念的情懷。這些人是幸福的,能與張老師結緣,他們的學識品德才藝通過張老師優美的文字讓世人知曉,難道這不是他們人生的造化嗎?
三、甘愿為他人做嫁衣裳。
張老師是報社記者,這些年以敏銳眼睛,發現生活中那些充滿正能力的各種人物,用簡潔而優美的散文的筆法,積極報道,弘揚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勵人們積極進取,實現人生的價值。所報道的人有老師、醫生、書畫家、攝影家、致富帶頭人、干部、民間藝人、詩人作家等,他們從事基層工作,卻安貧樂道,孜孜以求,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讓人了解他們事跡的同時,端正其生活的態度,激發我們干一行愛一行的上進心,努力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奉獻自己的才華。
眾所周知,記者是一份辛苦的工作,白天采訪,夜里寫作,勞心勞力,有時還被人家誤解,眾所周知,記者是一份辛苦的工作,白天采訪,夜里寫作,勞心勞力,有時還被人家誤解,但張老師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像蜜蜂,甘愿為別人做嫁衣裳。無私奉獻,那是因為心中有光芒,愿我們的生活多一份甜蜜,多一份幸福。
四、挖掘、弘揚地方傳統文化。
天水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除五大文化外,杜甫流寓秦州,為天水留下彌足珍貴的117首詩,成為研究杜甫不可或缺的的資料,為天水傳統文化增添一道絢麗的色彩。前秦,在今天務農巷一位叫蘇蕙的女子在八寸見方的錦帕上完成神奇而充滿魅力的回文璇璣圖,成為后世一直探求研究的謎。
春昌老師立足天水,利用工作之便,每到一個地方,不管是民間傳說,還是神話故事,抑或歷史人物,深入挖掘。用簡練的筆墨,流暢的語言,再現地方深厚的文化,全書收錄了50多篇這類文章,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啟迪我們的思考,增進了我們地方的文化知識。有些故事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及時搶救整理,滋潤我們的精神世界,可謂功莫大焉。
《諸葛枕的傳說》《壯哉!卦臺山》《大地灣審美》、《“飛將軍”李廣墓》《泰山廟風光》《秦安葫蘆河》《鐘靈毓秀鳳凰山》《秦州佛崆橋》等等。這些文章或重溫歷史,或描繪美麗的風光,讀來讓人耳目一新。特別在《瞻仰孔廟》一文中,他是這樣寫的:“每次經過,都不由自主地駐足觀望,望那整個安靜的廟院,望那矗立千年的古柏,望那威嚴神圣的孔子像,并在心中默默地朝拜,默默地祈禱。它以延伸千年的歷史根須,將人的靈魂從這個繁華的鬧市吸引。每當經過這里,滿身的疲憊和煩惱會在這里卸下,讓人的思想升華到另一種境界,超然物外,纖塵不染。”孔廟引發他深深的思考,而這種思考正是我們缺失的東西。
張老師的眼光不僅僅停留在家鄉天水,他的足跡遍布全國。乾陵散步,華山攬勝,炎帝陵懷古;謁拜白馬寺,朝圣關林,尋古仰韶村,駐足塔爾寺。每個景點都有他關注的歷史文化,都有他獨特的體味和與眾不同的感悟。
當我合上近500頁的《故園小記》,腦海里如電影一樣。鮮活的的人物,優美的景觀,深厚的歷史,璀璨的文化,一幕幕地此起彼伏,可以看出張老師寧靜的外表下掩藏的那顆志存高遠、積極上進的心。
作者簡介:
郭永鋒: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天水市金石拓片文化研究會、天水蘇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天河詩社副會長。出版有散文集《峁水鄉情》,詩集《藉河流韻》,與已故著名作家龐瑞琳老師主編《蘇蕙文化研究文集》《東方散文》簽約作家。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