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手小說一手社評金庸以一筆之力寫出一個財富王國
10月31日,書迷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參觀。
金庸武俠小說:“華語第一IP”
◎據保守估計,金庸小說全球發行量已超3億冊
◎目前已有36部金庸武俠電影,66部電視劇
◎武俠封筆38年后,內地四年版稅收入1750萬
1955年,31歲的金庸寫出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一炮而紅,由此開啟輝煌的武俠小說創作生涯,一直到1972年封筆。在這17年間,金庸共寫下了15部武俠小說,創作了近1500個人物形象,其影響力持續至今。據保守估計,金庸小說全球發行量已經超過了3億冊,在影視改編方面,目前已有36部金庸武俠電影,66部電視劇。其中版本最多的是《笑傲江湖》,共有11個不同的影視改編版本。金庸武俠小說稱得上是“華語第一IP”。
小說版稅 在內地4年間便收入1750萬
且不說影視改編授權費,但就金庸武俠小說的收入,就甚為可觀。金庸好友倪匡在《武俠小說大宗師——金庸》中寫道,“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才發表到一半,武俠小說讀者已經驚為天人。再接下來的《碧血劍》《雪山飛狐》,更是采聲大作,人手一冊。等到《射雕英雄傳》一發表,更是驚天動地,在一九五七年,若是有看小說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傳》的,簡直是笑話。” 2010年,金庸小說在內地重新結集出版,金庸版稅收入350萬,名列當年作家富豪榜第12位;2011年的作家財富榜上,金庸仍以220萬位居第19名。到2014年,金庸在第九屆作家榜以330萬版稅位居第27名,2015年的第十屆作家榜中以850萬版稅位居第17名。僅這四年的版稅收入合計已達1750萬。作家榜創始人吳懷堯認為,金庸先生是當之無愧的作家榜“武俠王者”。不要忘記,2010年已是他武俠寫作封筆38年之后。
經營報業 90年代便擁有12億身家
更不要忘了,金庸不只是一個武俠小說家,他還是一名成功的報人,是上世紀90年代香港的報業大亨。當然,金庸辦報紙,辦出版社,跟他的武俠寫作也有密切聯系。靠著武俠小說掙得的本錢,1959年金庸創辦自己的報紙《明報》。他也將武俠小說連載轉移到自己的報紙上,由此開始了一手寫社評一手寫武俠小說的傳奇之路,《明報》也因此駛上發展的快車道。倪匡在《武俠小說大宗師——金庸》中透露,“《明報》不但使金庸的地位更提高,也使金庸的收入大大增加。”《明報》之后,又推出了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周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1991年1月23日注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當年3月2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明報》創辦時,資本僅10萬元港幣,到《明報》1991年股票上市時,其市值已達8億7千萬港幣,金庸獨占六成。1992年,《明報》的年利潤已經達到了一億港幣。香港一家名為《資本》的雜志評出“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翁”,金庸以12億港元資產列第64位。
慷慨往事 一元錢出讓影視改編權
金庸的武俠作品給后輩留下的文化價值和集體回憶,自然無法用金錢衡量。但不得不說,由于他的作品影響巨大,以至于憑借一筆之力,撬動了難以精確估量的經濟價值,可謂文化界的一大“奇觀”。更令人感喟的是,金庸當過記者、編輯、小說家、編劇,開過報館,出版社,不難看出,他的成功,都是以他的文字功底為根基的。一介文人,一筆之力,靠文字打造一個財富王國,也堪稱一個難再復制的奇跡。雖然身家不菲,但金庸對其“IP”絕非以金錢為度量。周星馳因《功夫》中用了金庸小說的人名與名詞,曾拜會金庸并主動表示要支付版權費,金庸表示只是用了幾個名字,不需要支付版稅。在周星馳的堅持之下,金庸笑說用了6處就付6萬元,后來金庸將這筆錢全數捐給南亞海嘯災民。1999年,金庸僅用一元的象征價,把《笑傲江湖》的影視改編版權給了央視,此舉也被導演張紀中贊為“大俠風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