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21日接到首例可疑待檢標本以來,天水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的22名工作人員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不分白天或黑夜輪班堅守崗位,對所接到的每1份可疑標本做到了即到即檢,無1例積壓。“檢測人員一旦進入實驗室最少要工作四到五個小時,高強度、超負荷。在那種工作狀態下,我們最想看到的結果是所有經檢測的每1例標本都是‘陰性’,將可疑就此排除。”實驗室主任雷成江說。
1月21日至2月2日晚,天水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接到天水兩區五縣上報的可疑待檢標本253例,其中除報省上復核的8 例陽性外,其余均為陰性。
1天3班倒
每班檢15份標本
耗時4至5小時
2月3日,是記者一周之內再次見到雷成江,眼窩明顯比之前深陷了許多。
“昨天第3班檢測人員出實驗室已是3日凌晨2時許,等檢測報告出來連夜報送上級主管部門后,工作人員休息已是凌晨4時。”他說。
上午9時,檢測員楊雯靜和同事趙靖波一同走進辦公室,簽字領取防護服、N95口罩、護目鏡以及鞋套等三級防護所需耗材,做著進實驗室前的各項準備。
“他倆排在今天的第1班,將帶15份標本進實驗室進行檢測,保守估算一下,等兩人出來時就到下午14點以后了。”雷成江說。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天水疾控中心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承擔著全市兩區五縣所有可疑標本的檢測任務。針對此次疫情做核酸檢測的這處實驗室由核酸提取室、試劑配制室和核酸擴增室組成,每1例標本檢測前要先進行分樣,之后再提核酸、檢測。實驗結果出來后,每組檢測人員先相互在防護服上消毒,之后將剛剛使用完的防護服、口罩、手套、鞋套等放進高壓滅菌器進行高壓消毒,且全部裝入醫療廢棄品專用袋后,工作人員才能走出實驗室。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從進實驗室到離開,每一組檢測耗時至少4至5個小時,等檢測員出來時,汗水早已浸透衣衫,高強度、超負荷的檢測工作不僅僅檢驗每位檢測員的技能,對他們的體能來說是更大的考驗。
13天接收可疑標本253份
檢測結果陰性占比97%
實驗室辦公室辦公桌上,一本可疑病例接收登記冊詳細記錄著每1例病例的報送單位、報送時間和病例相關信息。
據介紹,每天早上9時以前,前一天收到多少例標本,檢測結果如何,實驗室都要制定詳實的檢測報告,然后將報告向送檢單位和上級主管部門報送,如檢測出“陽性”,工作人員不分白天還是黑夜,將第一時間把疑似標本送省上做進一步核查、確診。
自1月21日收到第1例可疑標本到2月2日晚,實驗室共收到全市各縣區送來的標本253份,檢測出陽性8份,陰性245份,陰性檢測結果占總送檢率的97%。
“每1例標本在檢測過程中,工作人員都捏著一把汗,生怕出現陽性。檢測過程的辛苦自不必說,但只要結果是好的,工作人員不由得會開心不已,幾小時的辛苦和負累也會消減許多。”雷成江說。
他(她)們是直面戰“疫”的戰士
工作爭先恐后無怨無悔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這句話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時時關注疫情發展的網友們每每看到一個個逆行的身影以及奮戰在一線的“戰士”在阻擊疫情時表現出的果敢和剛毅,在一則則令人淚目的感人場面后留言最多的一句話。
在天水市疾控中心工作25年,尤其擔任實驗室主任19年來,雷成江經歷了大大小小幾次疫情。面對此次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實驗室這個團體在工作中,團結協作、爭先恐后,令他非常感動。
雷成江說,13個日日夜夜,22名檢測員不分白天黑夜,堅守在檢測一線。這個團體中,有的丈夫在實驗室,妻子在消殺組;有的妻子在實驗室,丈夫在傳防科,為了加入“戰斗”,他(她)有的將年幼的孩子送往老家,有的則寄放在鄰居或親戚家,個人困難自我克服,毫無怨言,全身心投入工作當中。
“非常時期,這22人的排班一環套一環,其中任何一環在這個節骨眼上都不敢掉鏈子,否則就象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倒全倒,整個工作部署也就被打亂了。好在截止目前每個環節都很給力。”雷成江說。
早上進去,下午才能出來;下午進去,晚上九、十點才能出來,等他們出來時,兩個時間段均已過了吃飯時間。雷成江說,這段時間單位特事特辦,無論他們啥時候出來,單位食堂的燈總給他們留著,熱噴噴的飯給他們熱著。
2月3日早上記者采訪過程中,實驗室又收到18份標本,檢測工作持續進行。
文/圖/視頻|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王蘭芳
視頻剪輯|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王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