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文化 > 西部文化 > 正文

秦安石節子美術館館長靳勒逝世 終年56歲

靳勒

2021年1月11日,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發布訃告:藝術家、石節子美術館館長、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靳勒于2021年1月11日不幸逝世,終年56歲。

訃告稱,將于2021年1月13日上午10時30分在蘭州華林山殯儀館懷恩廳舉行追思會。

靳勒,藝術家,石節子美術館館長。靳勒出生于甘肅,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200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班。近些年來,諸多長期的當代藝術項目,從北上廣等大城市開始向二三線城市,甚至是向鄉鎮轉移的現象,是人們厭倦了城市的喧鬧生活,希望開始恢復新的農業生活方式相呼應的“逆城市化”現象,而石節子美術館是一個典型案例。

關于靳勒與石節子美術館,在此刊發雅昌2016年對話靳勒村長的一篇舊文,以表紀念:

甘肅天水市秦安縣葉堡鄉石節子村土生土長的藝術家靳勒,是80年代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從2007年召集石節子村4名農民去德國參與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開始,在2009年正式創建了石節子美術館,他想用藝術改變鄉村,一晃已經多年。這個村子有十三戶人,也就是十三個分館。他被村民看作是能人,被村民選為榮譽村長。在靳勒看來“改造農村,不僅僅是扶貧”。在靳勒的努力下,藝術到底有多大的作用?給村民們帶來了什么?這些年的實踐和最初的想法發生了什么變化?雅昌藝術網對話靳勒。

被采訪者:藝術家、石節子美術館館長 靳勒

采訪者:裴剛

讓藝術與村莊發生關系

雅昌藝術網:在您看來能夠形成藝術對鄉村關注的社會背景條件是怎樣的?

靳勒:這么多年,政府一直在關注農村,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問題,精準扶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是很緩慢的,還沒有從文化藝術上去研究及實踐,這樣藝術家才有了機會,藝術家自身也在不斷地反思,藝術還能夠干什么,讓藝術與村莊、藝術與村民才有可能發生關系!

雅昌藝術網:像“石節子美術館”,“碧山計劃”的工作有類似的地方,在中國可以形成多樣化的方式對鄉村建設產生影響,您看來形成這樣的關注與日本的“越后妻有”這類對鄉村的改造出發點不同在哪些?包括社會對這類計劃的贊助支持的情況有哪些差異?

靳勒:“碧山計劃”在媒體上看到一些內容,盡管不是特別清楚,我為他們的行動而點贊。在今天,能夠為村莊、為村民做事的藝術家太少了,石節子村的情況與他們最不同的是我是其中的一份子,我要了解他們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要融入其中。“越后妻有”畢竟不一樣,國情不同,體制不同,人口不同。做事的易難度不一樣。對日本的了解只是書本上、網絡上的片段,我想日本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不會比中國的差距如此大,日本的社會企業資助可能更愿意,我們的介入更多的是藝術家自己,還沒有更多企業家愿意參與其中。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媒體已經在關注,政府也開始加入進來。

甘肅天水市秦安縣葉堡鄉石節子村

2010年村民安裝《魚人》雕塑

石節子美術館里的《魚人》雕塑

石節子村里的雕塑

雅昌藝術網:石節子村美術館,當時的想法和現在的想法 是怎樣的 有不同嗎?

靳勒:2000年來回奔波于北京、蘭州、石節子三地,熱鬧的都市與安靜的村莊反差大,藝術跟村莊沒關系,當時想著發生點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發生沒想好。2008年決定成立石節子美術館,把整個村莊作為美術館,每年不定期舉辦藝術活動,請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來村莊與村民交流,有機會讓村民走出村莊,了解城市。通過近8年的實踐,與當時的想法有所變化,村民們熱愛藝術的同時,還要聽聽他們的聲音,意見、建議想法。除了藝術之外,希望能夠建設村莊,改變村莊,如修路、引水進村等基礎設施。

雅昌藝術網:在藝術介入鄉村的過程中有哪些問題是你關注的,并延續到現在?

靳勒:藝術和村民的問題一直延續的。村民與藝術發生關系,他們的自尊、自信、生活方式及生活環境。

2010年舉辦了“石節子電影節”受到了媒體的關注,鄉政府主動為村里拉來了3車水泥,踩了百年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2014年村里拉上了自來水。我們嘗試把村莊里的東西作為材料制作作品。2012年把花椒樹枝、花椒籽、花椒、土塊組合在一起創作了《石節子山水》。去年把村里的紅土、黃土、果樹枝、村民的毛發、衣服布條通過泥漿揉合在一起制作了《基因棒》作品,同時獲得了收入。

雅昌藝術網:從你自己的體驗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直接觸摸這些問題?

靳勒:小時候還好,都是窮人家的孩子,自己吃不飽還惦記著能給臺灣小朋友留一口,貧下中農最光榮,相信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你的眼睛看到的就是這一片山,這一條小路,你根本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樣的世界。出生在農村的人,到了城里,或多或少會有自卑感,你知道你是農村戶口,你與城里人是不一樣的,你穿的,你吃的,你住的都有區別,你會很敏感,很在意別人對你的一舉一動,這種認識直到結婚生子了才會慢慢會好轉。不知道是環境還是其他什么決定了這種不平等,你喝水不方便,你走路不方便,你上學不方便,你沒有機會掙錢,吃不好、穿不好,沒有錢蓋好房子,你看不了電影,也看不了美術館!你不可能有自信也不會有自尊,你也不知道你是誰,就知道自己是一個農民。你努力了運氣好上了大學離開了這個地方。每年回到這里你發現除了人老了小孩少了年輕人少了再沒什么變化。

雅昌藝術網:這些感受與藝術介入鄉村的改造之間的直接關系或間接關系是什么?

靳勒:把自己所認知的有限的信息-藝術分享到村莊,讓村民有機會與藝術、藝術家發生關系,面對面交流,提供可能去大都市考察,有所思有所想,重新認識自己,減小差距,逐漸消解身份,讓更多的人來關注村民來改變村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

2016年,石節子美術館與北京“造空間”合作的“一起飛-石節子村藝術實踐”計劃進行中

2019年,石節子美術館十周年

2019年,石節子美術館十周年,“誰的夢——石節子十年文獻展”在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舉行,展覽還原了石節子美術館從2008年-2018年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工作,通過十年來的數百場活動的文獻資料及大量圖片呈現石節子美術館在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態度與立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石節子的十年現代化的基礎建設,例如修路、引水、旱廁和浴室改造、架設路燈,安裝互聯網等;第二部分呈現石節子美術館和藝術項目的十年,近百場藝術活動之間的彼此推進,以及對當地的改變和影響;第三部分展示了村民生活和十年交流,石節子成為十幾個藝術院校的社會實踐基地,藝術家,建筑師,作家,社會學,人類學,農業專家和各種學者紛紛前往,村民也參與到各地的藝術活動中去,蘭州、西安、北京、上海、曼徹斯特和卡塞爾。石節子的十年,分享著藝術給這片所帶來的種種希望和夢想。但它同時也使得石節子的藝術鄉建成果獨樹一幟,真摯、急切、樸實。

靳勒那次在展覽現場表示,20年前跟隨隋建國學習雕塑,希望做一位雕塑家,后來搬到北京費家村做職業藝術家,沒想到會在2008年回到石節子,創辦了一個美術館,一直做到現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石節子美術館十年回顧展能夠舉辦,非常感謝大家,展覽“誰的夢”,這個夢是大家的夢。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藝術家琴嘎講到,2013年他第一次去到石節子,那是一個地處西北黃土高坡的村子,村民們對藝術懷有希望,讓我感受到樸素的生命力量。2015年啟動了“一起飛”藝術項目,25組藝術家們多次往返,和村民一起合作,放棄各自的“我”,搭建了“我們”的表達路徑,引起大家關注石節子產生的價值通道。展覽中“藝術重要,雨水更重要”,我相信藝術能夠產生雨水,雨水也是藝術的時候,石節子就是大家的石節子。

著名批評家栗憲廷也講到,他看到了很多藝術鄉建的模式,石節子是他最為看中的,發起人靳勒既是藝術家也是村民,所以他最了解藝術和鄉村兩方面的需要,所以石節子也最有可能成為解決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銜接和調和的樣本。而隋建國則表示,石節子的實踐,讓我們看到了當代藝術作為雨水的可能性,同時也肯定了石節子藝術鄉建對目前中國藝術鄉建的價值和示范意義。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