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年味:品味天水八大碗
□新天水記者 甄娜 孫鎮
有家才有年,都說城市的年味越來越淡,可在天水卻并非如此,無論是中老年人,還是孩子,對于天水八大碗的喜愛,都讓天水的年味十足。
據傳,八大碗創立于滿族,從清朝流傳下來,是滿族人待客的一種菜肴。清朝乾隆期間,“滿漢全席”在全國飲食行業得到發展,“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其中,八大碗被納為“下八珍”。
在清朝時期,天水八大碗就已經非常有名,作為宮廷菜品,經常侍奉著皇家貴族。
1月15日,記者來到位于秦州區皂郊鎮的一家名為“鄉里人家八大碗”的飯莊進行采訪,經營者張斌對記者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水八大碗,歷史悠長,影響深遠,屬于最具天水當地代表性的飲食之一,也是天水歷代廚師的智慧結晶。與其他吃食相比,八大碗不僅選料精良,做工也是相當講究。比如,傳統的八大碗以大肉為主要食材,所以,他選用的大肉十分考究,選用的是隴南放養的黑豬,因為成長周期長,用這樣的大肉做出的菜肴口感肥而不膩,肉質鮮美,瘦肉率高達53%,營養價值非常高。
在秦州區羅玉小區經營一家天水本地菜館的陳小虎,每年進入臘月后,便開始大量制作扣肉、里脊、雜燴、黃燜雞、八寶甜飯等。他告訴記者,早在八九十年代,因為人們的生活條件有限,八大碗吃不起,只能選擇四盤子、六君子。現在,人們的生活富裕了,傳統的八大碗成了眾多天水家庭過春節時的必備品。
常年生活在深圳的天水秦州人張陽今年40多歲,他對天水的八大碗十分青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年在外,吃過了山珍海味,吃過了酸甜苦辣,過春節回到天水,一家人團聚一堂,一碗里脊、一碗紅燒肉、一碗豆腐、一碗粉條、一碗雜燴、一碗黃燜雞、一碗八寶甜飯、一碗素肉,吃到的是童年記憶里的“年味”,吃到的是一抹鄉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