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克拉瑪依市公路客運30年
門 軍
(原創文學作品)
(2021年07月09日)
從簡易的鄉村砂石小路到四通八達的高等級柏油大道,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緊抓“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戰略機遇,大力實施公路、鐵路、民航網絡建設,四通八達、陸空縱橫的立體交通網加快形成,一條條四通八達的路網,成為了邊疆各族群眾的致富之路、幸福之路、團結之路,也成了黨和政府情系各族群眾的“連心路”。
————題記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我從駐疆某汽車部隊轉業分配至克拉瑪依市從事長途客車司機工作,至今已整整30個年頭了。
從利用發動機尾氣采暖到有冷暖空調的“大型高三”級客車;從凹凸不平的沙石路到四通八達立體交通的高速路網;從候車小站到集電子查詢、電子售票和電子檢票等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于一體的客運站……這30年,我既是克拉瑪依市公路旅客運輸事業快速發展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門軍:我既是克拉瑪依市公路旅客運輸事業快速發展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克拉瑪依市LNG、CNG綠色環保新能源公交車分別在市區(區間)多條公交線路上運行。
克拉瑪依市LNG、CNG綠色環保新能源公交車分別在市區(區間)多條公交線路上運行。
30年間,我市公路旅客運輸業的從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這些變化體驗最深的,莫過于我們這些駕駛大客車行走天山南北的司機。
這30年,是克拉瑪依市旅客運輸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30年。
從業30年,我也與克拉瑪依市公路旅客運輸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情感和對這份工作發自內心的熱愛。
(一)
長途汽車客運站是公路旅客運輸的樞紐。
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記得,八十年代末期,客運站最忙碌的時節就是歲末年終的40天春運工作。臨時增開的加密客車一輛接一輛,從這里發往全疆各地。
當初,我市長途旅客運輸業境況和疆內許多同行一樣,都面臨著車型單一,基礎設施不配套的現狀。
旅客的乘車環境,更是苦不堪言。長途大客車“3+2”布局的硬座車廂里,不僅擠滿了乘客,而且還沒有通風換氣設備,年老體弱的乘客坐久了便會腿腳腫脹。疲憊不堪的同時,還要忍受發動機隆隆的噪音和車輛尾氣余熱采暖管線的煙熏與灼烤。
“師傅,你看看!我白色的羽絨服都被暖氣管里漏出的黑煙,熏變了色。”
“哎!還有呢,我的新褲子也被采暖管線烤了幾個洞……”
春運期間,客流量蜂擁而至的數周內,衣著光鮮的乘客經常這樣滿腹抱怨的說。
是啊!我很也很無奈。心想,什么時候我們長途客車才能有一個質的飛躍,有一個根本性的大改觀呀!
(二)
九十年代初,長途客運經營狀況已是舉步維艱了,市場份額一路下滑,許多客車經常處于停駛、半停駛狀態。
為了適應激烈的客運市場競爭,單位也實行了客車及運營線路,個人租賃、承包的經營方式。
當年,我也承包了一輛大客車。為了贏得客源,贏得市場,我從親戚那里借了三萬元錢,拆下了車上原有的硬座席,換上了新購置的軟席座椅、座套,不僅更新了老化的采暖管線,而且還加裝了車廂進(排)氣通風設備和遮光的絲質窗簾,并對車身做了噴漆美容,車容車貌一新后,開始了艱難的市場化運作。
在那個生活并不是很富裕的年代里,維系大客車日常開支、正常運行成了我家首要的頭等大事。
每到傍晚,我駕駛的客車進站,乘客還沒全部下車,妻子和孩子已拎著水捅、拿起刷子開始清洗車廂及車輪了。乘客下車后,孩子擦車窗、拖地板,妻子清洗座椅頭套,我則拿著工具包鉆進車下,仔細檢修、緊固著底盤件的每一個螺母。
日子在單調的疲勞中來到了1998年。
那時,許多大的基建工程項目上馬,很多建筑單位,都招入了大批的建筑工人。于是,每天下午收車后,我就騎上自行車一個工地接一個工地的去聯系進城務工和返鄉建筑人員的包車事宜。
功夫不負有心人。龐大的建筑工流不僅提升了客車上坐率,也使我的腰包迅速地鼓了起來。
春運期間,務工人員大量返鄉時,我還積極幫助聯系客車分流轉運。當年,憑著轉業軍人一股不服輸的韌勁,我終于還清了因修車、加油等等所欠下的三萬多元債務。為了讓旅客有個更好的乘車環境,我又花了一萬多元購置了一套車載影視VCD機。
就這樣經過了幾年的打拼,我也成了那個年代少有的“暴發戶”。
(三)
時光流逝,市場萬變。
轉眼到了1999年,疆內很多的客運企業重組整合優勢資源,大批款式新、噪音低的后置式發動機空調大客車陸續投入到了客運市場。我剛有所起色的承包經營,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泥潭,更讓我心痛的是,各建筑單位也都有了大客車,原本龐大的建筑工務工流也失去了。
更糟糕的是,外出旅游、探親的乘客,也因我們車況的原因,選擇了去鄰近城市乘火車(當年,克拉瑪依火車站正在施工建設中。)或是改乘有冷暖空調的豪華大客車了。我的承包經營慘淡維持了半年后,也因各種原因停駛了。
1999年末,普通客車幾乎都停運了,只是車場上那擺放整齊的淘汰車,成了我們客運人心中傷心且揮之不去的影子。
無所事事的日子里,我每每看見車場上,那一排排停放整齊的大客車,仿佛能聽見這些車輛在訴說著,因為有了它們,客運人經歷了怎樣的跌宕起伏……
(四)
改革開放40年的滄桑巨變,改變的是每一個人的生活。克拉瑪依市長途客運班車的變化是老百姓感受最深的。
2000年初,首府烏魯木齊市的商貿城,服裝鞋帽、布匹針紡等輕工小百貨,憑借價廉物美的口碑,名噪一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兩地商貿、人員往來極其頻繁。
當年,克拉瑪依市許多經營服裝、小百貨的商務人士,幾乎每周都要去烏魯木齊進貨。如果現在有人問:“那時候,從克拉瑪依市去烏魯木齊市需要多長時間?”老客車司機一定會告訴你:需要大半天的時間,并且中途還要停車吃午飯。因為,當年呼克公路不僅要途徑各團場(鄉鎮),而且還是未封閉的公路,人車混行。
車多路窄,坑洼不平,克拉瑪依市到首府烏魯木齊市堵車更是家常便飯。
當年,客車司機最怕的就是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秋收時節。每到這個季節,拉著一大包、一大包農產品的拖拉機、畜力車會排著隊上路,擁堵也就隨之而來。
“當年,我們做服裝生意太辛苦了,去烏魯木齊市進一趟貨,得去客運站購票、再乘大客車,一路顛簸6個多小時才能到站。下車后,路邊攤買份盒飯,邊吃邊急奔商貿城選貨、打包,再找車拉貨到明園客運站。第二天,辦理貨物托運手續后,再乘大客車返回克拉瑪依。這么一次進貨,來回最快也要兩到三天的時間。”李姐是我20多年的老鄰居,她曾在準噶爾商場做服裝生意,現在回憶起當年烏魯木齊商貿城進貨那些事,仍記憶猶新。
(五)
在許多商務人士的記憶中,改革開放40年來,新疆的公路交通運輸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
從坑洼不平的黃色沙土路到黑色瀝青鋪就的寬闊柏油路,從省道、國道到如今遍布成網的高速公路……今天,新疆的公路、鐵路以及航空線等相互交織,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并駕齊驅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推進,2015年克拉瑪依市與巴基斯坦的瓜達爾區締結為友好城市。2017年,我市企業落戶巴基斯坦瓜達爾港,34個小時后,市民就能品嘗到來自瓜達爾港的美味海鮮。
克拉瑪依市融入國際、走向世界、與國際交流交往,正變為現實。
隨著我市公路旅客運輸業的進步和迅猛發展,利用發動機尾氣取暖,四面漏風的長途大客車,早已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節能環保大中小型品牌客車的上線運營。
根據乘客出行多樣化選擇的需求,我市公路客運還推出了,可自定義選擇上下車起始點“門到門、點對點”,有“陸地行駛、航空服務”美譽之稱的貴賓級VIP“私人訂制”客運專車。
2014年8月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三屆運動會在克拉瑪依市開幕!來自全區十五個地州市、七個行業體協的代表團參賽。圖為:公交在接送“十三運”開幕式排練的演員。
雖然,我現在已不從事大客車駕駛工作了,但回憶起往事仍記憶猶新,如同電影畫面一樣,一幕幕的在眼前浮現。在公路長途客運工作的這30年,我既在路上奉獻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也在路上見證了新疆、見證了克拉瑪依市公路交通快速發展的大變化。
如今,一條條新建的高速公路,在不斷延伸,交通運輸網絡四通八達,安全便捷舒適的客貨運輸車輛奔流不息。
依托家門口的公路,越來越多的各族群眾,乘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車,看到了“大路越走越寬闊”的新希望。
前些日子,我在樓下納涼時,就聽見王阿姨說:“我家的女兒大學畢業后,去獨山子區工作了。現在,她每個周末下班后,訂制的商務客車都會接孩子回克拉瑪依,我們的生活啊!真的是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啦!”
(六)
近年來,我市新能源的CNG、LNG城市公交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2013年,克拉瑪依市智能公交站牌“上崗”運營,乘客在站臺上,無需借助手機也能獲取多路公交到站信息。
2001年起,我市城市公交實現了無人售票;2003年,公交IC卡發行,讓公交找零錢也成為了歷史;2012年,我市在西北地區率先推出了一項特殊的優惠政策——中小學生免費乘坐公交車。隨著網絡的發展,2013年,我市啟動公交智能化二期建設項目,市民開始享受“數字出行”服務。掌上公交的推出后,乘客通過手機就可以查詢到公交運行班次和到站情況。同年,智能公交站牌“上崗”運營,乘客在站臺上,無需借助手機也能獲取多路公交到站信息。
現在的克拉瑪依市區域交通樞紐已初步形成。2020年10月29日,S20線五克高速一級改高速公路主線工程順利通車;前期,克塔、克阿高速公路也竣工通車。
不僅是公路運輸業,克拉瑪依市的鐵路及空中航線網絡也越織越密。2014年5月1日,“北疆之星”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城際列車順利開通運營。同時,克拉瑪依機場的航線也覆蓋了京津冀、長三角及部分國內“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和疆內大部分城市。
便利、快捷,多選擇性的出行方式,滿足乘客了出行服務品質化、個性化的需求。
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是我在市旅客運輸企業工作的這30年,感受最深的是:克拉瑪依市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格局已逐步建立,“疆內環起來、進(出)疆快起來”的目標已實現,這不僅使我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也更拉近了克拉瑪依市與自治區首府和全國的距離。
作者簡介:
門軍,男,漢族,祖籍河南。現供職于新疆克拉瑪依市某企業。工作之余常把一些心情、隨感、紀事及生活感悟等寫成文字,萬余篇文字散見于各傳統媒體、雜志、期刊和新媒體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