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科普氣象 感知'雨水'”主題宣傳活動走進蓮亭社區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每年公歷2月18至20日交節。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2月18日下午,雨水節氣前夕,秦州區科協聯合天水郡街道科協開展“科普氣象 感知'雨水'”主題宣傳走進蓮亭社區活動,現場20多名青少年和家長參加。
活動邀請天水氣象主播、天水天氣預報主持人趙靜主講,趙靜曾獲得甘肅省氣象科普大賽二等獎、甘肅省科普講解大賽二等獎、甘肅省十佳科普使者等榮譽稱號。
“同學們,大家知道什么是雨水節氣嗎?”活動剛開始,趙靜老師就開始了提問。原來,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第2個節氣,它和谷雨、小滿、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雨水節氣的含義是降雨開始,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它是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地區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關于雨水節氣的詩又有哪些呢?”老師告訴大家,很多耳熟能詳的古詩中都能找到雨水節氣的影子。比如大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前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另有唐朝大詩人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這首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也是對雨水節氣的最好描摹。當講到青少年最喜歡的詩詞時,同學們熱情高漲,不約而同齊聲背誦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另外每一個節氣都有不同的養生方法。老師親切地告訴大家,在雨水節氣可不能只顧著玩耍忘記保暖,“這時的天氣乍暖還寒,切記‘春捂秋凍’,平時多喝溫開水,也可以讓爸爸媽媽煮山藥紅棗粥等來養生。”
接著,幼兒藝術教育專業教師、科普志愿者白嬌容老師把同學們分成五個組,利用彩紙、膠棒、雙面膠、小剪刀等工具,教大家制作雨傘,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指導,一會剪、一會粘,相互配合,大多雖是第一制作,但在白老師指導下,還是制作出了有模有樣的一把小雨傘。“正值寒假,社區組織的這場雨水節氣科普活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讓我們懂得了雨水節氣的來歷、民俗和節氣特征,尤其自己動手制作雨傘非常有趣,對我們城市里的孩子真是難能可貴。”一位參加活動的同學感慨地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