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春耕,等候返鄉的班車
2022年4月6日上午,身在長春市的周迪在打了三十一通電話之后終于稍微送了一口氣。現在,她滯留在吉林市的父母終于被安排進了老家四平市伊通縣的春耕返鄉名單。
火車、汽車、出租車,吉林市通往伊通縣的所有公共交通都停了。根據吉林省出臺的方案,省內近期計劃春耕返鄉的人員主要通過統一的車輛集中轉運。
但什么時候能走?在哪里集合出發?回家要隔離多少天?周迪和父親還需要繼續等待。4月7日晚上,一則遼源市東遼縣金州鄉對“所有長(春)吉(林)地區春耕非必要返遼人員一律勸返”的消息,讓她再度對能否順利返鄉產生了擔憂。
長春市公主嶺市蓮花山鄉的種植大戶吳家明正在為家里200畝玉米田的秸稈發愁。按照往年,來自黑龍江的大型農機會到這里進行整地作業,但現在他們進不來了。4月7日,他給當地疫情防控中心打了個電話想要反映此事,但對方一直盲音。
公主嶺市朝陽坡鎮種子站站長宋文培這些天始終在忙著安排種子配送下鄉。當地的水稻在過去一周里相繼下種,接下來要農戶們要為玉米施肥和播種做準備。一周前,一輛來自長春市的種子貨車想要到公主嶺調取種糧,但因為防疫規定,在高速路口被攔截折返。
疫情讓長春市和吉林市在過去一個月中成為了兩個孤島,省內的其他市縣也由此加劇了相互的封鎖。
作為東北糧倉之一的吉林省,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農業占省內經濟貢獻第一位,2021年吉林糧食總產量首超807.84億斤,居全國第五位,其中,玉米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4月6日,吉林省印發《關于滯留長吉兩市農民返鄉春耕工作方案》,表示當前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又是春耕備耕關鍵時期。農時不等人,為解決滯留長吉兩市的我省農民盡早返鄉種地,按照“應放盡放、應返盡返、應管盡管”的原則,開展返鄉農民集中轉送工作,確保“一天不耽誤、一戶不落下、一畝不撂荒”,確保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不誤。
統計數據顯示,長春市常住人口為906萬,吉林市常住人口為362萬,是吉林省的第一和第二大市。沒有準確的數字表明,這兩個城市包括下轄縣市的常住人口中包括了多少農民,但可以肯定這會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他們被困在了腳下的城市近一個月,現在急迫地想要回到賴以生存的土地。
過去幾天中,針對返鄉春耕,吉林省以及長春、吉林等市幾乎每天出臺最新的返鄉政策。不過,這似乎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工程。返鄉人員轉運涉及省內各個地方,需要不同地區的對接和協調。
對急于返鄉春耕的農民而言,一趟返鄉行程則意味著諸多繁瑣的步驟,他們需要聽從統一的調配,并隨時緊跟返鄉人員轉運的最新消息,以免錯過這唯一的一趟班車。
他們從未如此渴望,在這一周的時間里盡快踏上這趟返鄉的路途。
三十一通電話
“我給省長熱線打電話了,對方給我回信息說正在協調。”4月7日晚,身在長春的周迪告訴經濟觀察報,村里這邊已經把我父母的名字給報上去了,不過暫時還不能回家。
周迪現在就等著政府聯系她能夠返鄉的確鑿消息。4月8日早晨,心里焦灼不安的周迪聯系了幾個在滯留長春同樣準備返鄉的老鄉,他們也在等信,但也還沒接到電話。她又聯系上了一個在四平市(伊通縣所屬市)的朋友,對方有自己的車,且屬于本市境內,但依然無法從四平返回老家。
周迪的不安主要來自對父母的擔憂。周寒生是他的父親,過去多年,周寒生和老伴兒一直在吉林市市區幫著女兒做一點小生意,女兒周迪定居在了長春,周寒生的老家在隔壁四平市伊通縣一個普通的村子里,距離四平市不過200余公里。
周寒生病了,這幾天都吃不下去飯,他的三十畝玉米地馬上要面臨播種了,種子和化肥他都已經通過電話采購完畢。按照慣例,每年春天,他和老伴兒都會像候鳥一樣,回到伊通老家整地,到了秋天再次返鄉收割玉米,但今年春天,他們返鄉的計劃被阻斷了。
愛父心切的周迪在4月6日這天上午一共打出了總計三十一個電話,包括查號臺、市政府服務熱線、伊通縣政府、省長熱線、伊通疫情防控中心等,從8點到12點多始終沒停下來。其中一個四平當地的固話她撥打了九次,這些號碼,有的由于沒有備注名字,她已經分不清屬于哪些職能部門。
“父親怕我惹麻煩,跟我說大不了今年就荒著吧,不過我心里清楚讓幾十畝地就這么荒了,這事他們接受不了。”周迪說。
4月6日的一通電話投訴之后,伊通疫情防控中心有了回應,周寒生終于報上返鄉的名,這讓周迪放了點心。
“伊通疫情防控中心給我回的電話說上午政策沒出來,下午做公告接收返鄉人員。”周迪說,昨天(4月6日)上午還不給報名返鄉春耕呢,下午就給報名了,今天早上就給人員發文件了。
但怎么回去,什么時候能回去?現在依然沒有消息。網絡購票平臺顯示,目前吉林市往返伊通縣的客車、火車全部停運,不止伊通,涉及長春、吉林兩市的往返交通基本全部停運。在市內,長春、吉林兩市市內公交車都已經停運。因為還在封城狀態,長春和吉林的私家車非特殊情況也不能跨市。
周迪現在在長春的新家中,而長春也在封控狀態。她自己即便有車,也沒辦法開車去吉林市把父母接回伊通的老家。
“防疫中心說,返鄉交通的事情得兩個市之間協調,協調完畢伊通這邊可能會去車。”周迪說,但防疫中心勸我們最好不要回去,現在回來的人多,有風險性,我們沒同意,我反問,“不回去種地會給到我們補助嗎”?
“即便回去了,還得居家隔離。”周迪算了一下時間,如果隔離7天還好,如果14天,那還是趕不上趟,現在滿打滿算也就還有20來天的時間”。
“我看返鄉名單,老多人了。”
4月7日晚上,周迪從她的老鄉處得知,鎮上初步統計的名單里,一共500多人需要返鄉,返鄉的人員來自吉林省各個地區。
周迪看新聞,長春4月7日已經有回家的了。不過她詢問了在長春的老鄉,和她在吉林市的父母一樣,他們也在等待政府的統一轉運車輛。
伊通縣需要在統計完所有需要從省內外返鄉的人數之后才能協調出車。周迪覺得,這件事處理得有點晚了,倘若早一點,時間也不用卡得這么緊張。“我媽說‘五一’之前能種完就行,但現在還不知道幾天能回去,再加上隔離的時間。”
4月8日早晨,周迪從網上查到了吉林市最新的春耕返鄉文件。根據這個春耕返鄉方案,人員轉運分自駕和集中轉運兩種方式。自駕返鄉,憑《返鄉春耕人員通行證》通行;集中轉運的,按市(州)、分批次組織。
第一批轉運滯留在吉林市返回長春市備春耕的人員。于4月6日—8日實施。4月6日,制定轉運方案,公布轉運事項、辦理返鄉登記和《通行證》;4月7日,繼續辦理返鄉登記和《通行證》,進行核酸檢測、發放抗原檢測試劑和N95口罩,由吉林市農業農村局將所有返鄉人員信息反饋給長春市,長春市準備接站事宜。4月8日,長春市接站車輛于當日9:00之前在吉林南高速口有序排列等候。以縣(市)區為單位,將本區域內返長春市人員,于9:30之前,統一運送至吉林南高速口,換乘長春市接站車輛轉運至長春市。
滯留在長春市返回吉林市備春耕人員的集中轉運工作,初步定于4月9日進行,由長春市所轄縣市區將返回吉林市備春耕人員集中轉運至長春東高速口,由吉林市所轄各縣市區安排車輛到長春東高速口統一接回。
根據文件,周迪的父母屬于第二批,也就是除長春以外的其他市(州)返鄉備春耕人員。針對這批人員,現在還沒確定具體的安排。
哪天轉運?集中轉運點在哪里?怎樣去往轉運點?周迪覺得,后面還會出政策,她現在要做的是一邊等待消息,一邊主動打聽消息。
比周迪更加無所適從的是想要從省外返鄉春耕的人員。因為根據上述文件,目前的方案只安排了省內返鄉的轉運。
等待農機
長春市下轄公主嶺市蓮花山鄉種植大戶吳家明正在為200畝玉米地里的秸稈發愁。
按照吉林的節氣,4月17、18號左右,玉米地開始集中下肥料,到4月24、25號開始集中播種,在此之前,地里的秸稈需要清理完畢。
往年,來自黑龍江的大型農機會在這時候來到公主嶺,進行秸稈清理作業,農戶則支付相應的報酬,便宜且效率高。但現在因為疫情,省外的農機無法過來了。
4月7日,他給市春耕返鄉辦公室打了個電話,想要反映這一問題,但那邊始終占線。
“人家(黑龍江)那邊沒有疫情,我們這邊也解封了,為什么還不能讓農機過來呢?”吳家明問。他聽村民說,公主嶺附近的一些縣中,黑龍江的農機已經開了過去,就在等著干活,但公主嶺這邊暫時還沒有讓農機開進來。
吳家明想著,如果大機器實在過不來,他只能找附近的小機器一點點整理。可這么多秸稈,就近的養殖戶也能收一部分用來喂牛,沒辦法全部消耗。
4月7日,吳家明所在的屯子防疫政策有了一些松動的跡象,村民要買生活必需品可以上街了。不過目前鎮上多數商鋪還沒有開門。
吳家明準備地早,種子和化肥早在年后就準備妥當,更多的村民近期才開始陸續采購化肥。吳家明認為,農資晚幾天沒事,現在還需要從城里“接人”。
3月12日,長春市啟動封城,第二天,下轄的公主嶺市隨即啟動了封控措施。“屯子里設置了卡口,在村中不能隨意串門,也不能到街上去。”吳家明說。
從公主嶺往返下面村鎮的公交和出租都停運了,吳家明所在的村計劃集中去公主嶺接人。他聽到的政策是,滯留公主嶺市的人員,如果不在風控區,帶著核酸證明,可以返鄉,返鄉之后居家隔離14天。至于從長春回來的,應該會更難。
“我們屯子有群,今天(4月7日)屯長和隊長在群里商議怎么從公主嶺接回村民的問題,是集中派車去接,還是各家找車去接好。商量的結果集中接可能比較好,一是人的接觸面小,二是通行方便,村里開證明也好辦。”吳家明說。
吳家明說,每個村都有一些滯留在公主嶺的人。屯子里的大人,在市里陪讀的比較多,很多春節后去,當時疫情還沒有發生。還有一部分是去市里打工,疫情一來,工地或者工廠停工了,人在市里同樣也回不來了。
吳家明說自己已經做了差不多十輪核酸了,公主嶺的絕大多數人可能都做了這么多次核酸。他估計,明天應該會有從公主嶺回來的村民。
公主嶺的人倘若回不到屯子怎么辦?“他回不來也得干。”吳家明說,他不擔心地會真的荒廢了。“種地講究應季應時,哪怕回不來也得找別人幫忙,不管怎么都得給它種上了。”
種子車折返
公主嶺市朝陽坡鎮種子公司總經理宋文培這些天每天都忙到很晚,主要是安排種子下鄉送貨。此前一周多,他剛剛忙完水稻的送貨上門,接下來就是玉米,再接下來還有大豆。
“水稻基本大部分農戶已經下種,只有一小部分還未下種,現在集中送玉米種子。”宋文培說。
疫情封控至今,各個種子門市需要開通行證,才能往農戶家中送貨。而種子公司之間的調運,也變得困難。“外面調運種子挺費勁的,調不進來,后期有了通行證,能調運,但還是很難,車費也貴。”宋文培說。
一周之前,一輛來自長春九臺區的大車,計劃開往公主嶺調運一批種糧,但在高速路口被攔截了下來,沒能下高速,這趟車只好空車返回。
宋文培認為,疫情管控給農事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目前種子配送到本市縣的還可以,送外市縣的就比較難了,過不去。
“種子加工這塊,工人出不來,街道全部封閉,工廠不讓加工。”宋文培說。
按照往年,3月末到4月中旬左右,種子肥料基本準備完事,但現在農戶還在陸陸續續地采購農資。
按照往年,玉米田地在此次要進行處理秸稈、打壟,有的地方現在都已經打完。但今年,打壟在當地普遍還沒開始,主要的原因是人還沒有到位。
這幾天,公主嶺每天確診一兩個,不過管控并沒有放松,朝陽坡鎮下屬村的村民暫時還不能上街,但宋文培認為,還有時間,玉米還是能夠趕趟兒。
疫情讓長春和吉林市成為兩個孤島,而因為這樣的孤島,周邊市、縣的相互封鎖也由此加劇,長春和吉林市之外的大部分省內市縣均受到沖擊。
一直呆在家里的四平農戶陳強,已經在家賦閑一個月。往年春節后至春耕前這段時間,陳強會在村里收購玉米棒,用自家的卡車運往40公里外的工廠,一個多月能夠有上萬元的收入。
他所在的村鎮,從3月5日進入封控狀態,各屯之間可以互通,但不能去往就近的鄉鎮。
一周前,為了便于村民春耕,當地政府封控措施作出調整,村鎮的所有店鋪都處于關閉狀態,但化肥、種子等農資用品店還在正常營業,要購置農資的村民需要向當地報備,領取通行證即可去村鎮購買春耕所需的化肥、種子。
“現在村里面買好種子、化肥的村民大概有一半”,陳強說。
一般種子在購入后要“曬種”,大約需要三天時間,在耕地前需要“翻地”,如果按照往年的時間推算,要完成春耕,農戶需要在4月中旬準備好耕作所需農資,4月下旬之前灑下化肥,到4月底播下種子。
和宋文培一樣,陳強也相信,農資的問題不大,雖然波折,但在外的人最終也能夠回得來,今年的玉米能夠種下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