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正經歷前所未有大轉折:負增長如何應對
當前,中國的人口發展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轉折階段。今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提出,中國最早可能在2023年出現人口負增長。8月,國家衛健委在《求是》雜志發文,指出中國總人口增速明顯放緩,“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人口負增長的新局面會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必須盡早規劃、積極應對。
人口負增長的出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主要是由于低生育率,這是工業化、城市化社會的重要人口特征,受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變遷、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在短期內很難逆轉。目前,一些歐洲國家和日本經歷的人口負增長也都是因為這個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由正轉負,積累起了巨大的人口負增長慣性。在此背景下,人口再生產類型最終將呈現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負自然增長率”狀態,人口負增長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不同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口負增長對經濟影響的方向最終是多種合力作用的結果,其具體機制還需依賴于更多的實踐加以驗證。但人口負增長與經濟增長兩者能夠并存,是目前已知的事實,雖然各國之間的差異很大。學界對人口負增長如何影響經濟結論不一:有觀點認為其影響是不利的,包括人口減少帶來勞動力減少和年齡結構老化、經濟增速下降、有效需求下降、消費支出減少、企業利潤減少以及儲蓄和投資減少等;也有觀點認為,其對經濟增長有利,當人口負增長時,勞動力投入減少,引發勞動密集型技術向人力資本密集型技術的轉變,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經濟持續增長;還有觀點認為,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不確定,各個國家地區異質性很大。
總體來看,人口負增長的影響是長期的、漸進的、緩慢的,不必過于恐慌,但一定要及早規劃、積極應對。其他國家的經驗已表明,人口負增長一旦出現,人口總量持續減少的態勢難以在短期內逆轉。面對未來中國人口負增長這一無法避免的趨勢,需要積極籌謀,轉“危”為“機”:
第一,制定積極應對人口負增長的發展戰略。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未來人口發展態勢,應盡快研究和制定中長期應對人口負增長的發展戰略,統籌協調與人口發展相關的各項政策措施,明確人口負增長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并制定相應的應對預案。
第二,提高勞動參與率,穩定勞動供給。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資源;加強對家庭的支持力度,減少就業歧視,促進女性就業。
第三,提高勞動生產率,挖掘人口質量紅利。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勞動力素質,從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開發人口質量紅利;另一方面,推動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與人力資源相匹配的產業體系,充分吸收大幅增加的高素質勞動力,從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四,充分利用地區差異,實現勞動力在全國范圍的有效配置。人口負增長的狀況在城鄉、地域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要充分加以利用,全面降低人口流動成本,完善人口流動政策體系,減少農業轉移人口城市化、市民化的障礙,促進勞動力在地區間重新配置,從而推動產業在地域間的轉移與升級,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的高質量發展,為經濟實現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第五,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促進生產和消費的均衡。借鑒發達國家應對人口負增長的經驗,積極做好國際化人才引進工作,做好海外華人回國和外國人士來華就業創業的服務工作。促進國內消費市場升級,挖掘國內市場消費潛力,加強國際經濟貿易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消費能力,以促進生產和消費的平衡。
第六,提升生育意愿,釋放生育潛力。實施積極的生育支持措施,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建立生育友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支持體系,從而有利于釋放生育潛能,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適當提高生育水平,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第七,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統籌考慮。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口負增長往往會伴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現象。比起單純的人口數量下降,許多專家學者更擔心的是“未富先老”“快負快老”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所以,要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資源的同時實現積極老齡化。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人口學系主任)
發于2022.8.15總第1056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中國人口負增長:影響及應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