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照青山——讀徐禎霞作品印記
文/王岳林
近日,從遠在秦嶺深處的柞水又傳佳訊,本土作家徐禎霞《梅花語》《山中日月光》《云端上的故鄉》《春天的聲音》四本新書發布座談研讀會暨“徐禎霞文學館”和“牛背梁文化沙龍”揭牌儀式成功舉辦。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和徐禎霞的老鄉,我感到十分的喜悅和振奮,這不僅是柞水乃至陜西文學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徐禎霞個人十五年文學創作成果的集中展示與匯報。
那天,我是從徐禎霞老師的手機朋友圈中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個消息,我連忙點贊,并隨性寫了幾句祝賀的話。接著就是商洛市和陜西省的媒體陸續報道了此事,就連我現在生活的城市的幾家媒體也進行了轉載,看來還是產生了一定的聲勢和影響。更為湊巧的是,當我翻開當天的《天水日報》,只見第4版的中間位置刊發了魯迅散文獎得主劉成章先生給徐禎霞寫的書評文章,標題是《流淌在筆尖的愛——徐禎霞散文創作小談》,同時還配有徐禎霞老師的《日照長河》《山中日月光》《梅花語》三部文集的彩色封面,可見報紙編輯老師也是用了心思,我急忙拍照把這一消息發給了徐禎霞。十分鐘過后,徐禎霞老師的手機朋友圈里就傳來信息:“今天是個好日子,捷報頻傳,感謝,感謝,萬千的感謝。劉成章老師為我寫的書評《流淌在筆尖的愛》刊發在《天水日報》上了,因為有你們,生活永遠明媚與美好!”寥寥數語,情深誼長。晚上下班后,我專程打電話向徐禎霞老師表示祝賀,并談了我對她創辦個人文學館和“牛背梁文學沙龍”的理解和看法,并得到了她的贊同與認可。最后,還不忘囑咐我要給她留幾份當天的《天水日報》,說報紙是實物,既看得見,摸得著,能留存,還有熟悉的油墨清香。這是我們那個年代的一種閱讀記憶與情懷,更是內心對書本、報紙,對文化的尊崇與敬仰。
說起徐禎霞老師,我雖與她至今還未曾謀面,但我們之間卻有著很深的緣源。得知徐禎霞這個名字,還是十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一個網絡文學論壇“榕樹下”看到她寫的一篇散文,具體作品的名字我已記不起來了,但那篇文章寫的很好,從中還曉得了她是柞水人,我便也就記下了她。以至于后來,我在好多報刊上經常能夠讀到徐老師的文章,從此就更加引起了我的關注。前幾年,我幾次回柞水過春節,還有意從朋友處打聽徐老師的具體情況和聯系方式,可惜都沒有結果。直到去年初,由于工作需要我注冊了抖音號,一次無意中我刷到了徐老師制作的短視頻,我當即添加關注并留言。幾天后,終于等到了徐老師的回復,我們才開始有了線上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得感謝文學的魅力和當今網絡的強大。記得那次和徐老師第一次通話,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講的還是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剛開始交流了幾句總感覺還是有些生疏和別扭,我趕緊有意轉換頻道,改用地道的柞水方言。只聽徐老師高興地說道:“這一下子親近多了!”徐老師也是快人快語,思路敏捷,言辭中透著樸實、謙恭與善良。話匣子一旦打開,一時三刻就有點收不住,那天我們一下子聊了很多,關于家鄉的過去與時代變遷,故鄉的山水,還有許多熟悉的人和事,當然更多地聊的是文學以及她的創作歷程。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其實,在老家我與徐老師居住的很近,過去我們都是下梁鄉人,徐老師在王坪村,我在紅衛村,兩地相距也就是步行四十多分鐘的路程,而那里也正是我父親的出生地。多年前,撤鄉并鎮后,我們就同屬于一個鎮同一個社區,算是一個村里的人了。只是我入伍離開家鄉比較早,而且我還年長幾歲,我們彼此并不認識。當提起她的兩個哥哥,卻都是我高中的老師,非常熟悉,更有意思的是,我一個奶奶級別的親戚竟然是她的嫂子,說到這里,我連忙打斷轉移了話題。都說柞水人,胡拉亂扯都可能成為親戚,難道果真如此!今年“五一”假期,我計劃回柞水看望母親。臨行前,我與徐老師預約,看能否在老家見個面。可還是不湊巧,那幾天,徐老師正趕上西安有事,我們只好擦肩而過,又留下一點小小的遺憾。最近,我把自己過去寫的一些小文章做了一點整理,徐老師也鼓勵我出一本書,還答應到時候為我寫一點東西。身邊又多了一位文學名師的指點與教誨,但愿我也能夠早日取到真經,修得正果。
得知徐老師拿起筆開始文學創作,還是源于2008年那場刻骨銘心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當時一個個撕心裂肺的悲慘畫面,是一場場生命至上的接力救援,是一件件無私大愛、感人至深的動人故事,觸動了作為一個山村女性心底的悲憫與善良,也激發了一名文學青年謳歌人間真善美的情懷與擔當。從此,也就有了《汶川之殤》《我能為你做些什么》《只要生命還在》《陽光下的淚雨》《祝福汶川》等等一系列散文和詩歌。要知道,正是這些飽含深情的文字給予了災區同胞巨大的精神鼓舞,陪伴無數讀者走過了那段至暗和悲傷的時刻,這也許就是文字與文學感召與溫暖的力量。在巨大的自然災害與災難面前,我們有時卻顯得非常的渺小,甚至無能為力,但徐老師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以最美的文字,把最美的善良和人性的光輝奉獻給了大家。也從此開始,徐老師便一發不可收,十幾年來筆耕不輟,厚積噴發,碩果累累。現已有2000余篇文學作品刊發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詩刊》《散文選刊》《北京文學》等報刊,公開發表作品500余萬字,出版個人文集多部。文如其人,見字如面。她的筆下不僅有熟悉的山水風物和人間冷暖,還有對社會和人生的頓悟與思考,字里行間,話里話外,無不浸透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情歌頌,還有對家鄉故土的無限愛戀與懷念,赤子之心與家國情懷,濃濃的鄉愁,滿滿的正能量,躍然紙上,一覽無余。當然,也正是因為在文學創作道路上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最終也改寫了她自己的人生,最終能夠從一名體制外的文學愛好者,成為今天一名專業的文藝工作者,一個知名的作家。她的文字和她的名字也從此一路開掛,從陜西秦嶺的大山溝里紅遍了全國。
位于秦嶺南麓終南山腳下的柞水,過去由于山大溝深,地域狹窄,自然環境惡劣,封閉落后,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也很艱苦。但勤勞勇敢,不愿服輸的家鄉人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斗志和英雄氣概,經過幾十年的奮斗與拼搏,特別是國家西部大開發、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柞水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山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父老鄉親們也得到了更多的實惠。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不辭勞苦來到柞水,視察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看望老區人民群眾。那天,美麗的柞水天高云淡,春風蕩漾,山含情水含笑,十里八鄉的老百姓爭先恐后相互傳遞著這一重大喜訊,整個山區頓時沸騰起來了。徐老師也與13萬柞水兒女一樣,興奮不已,夜不能寐,滿懷深情地用筆記錄下了這一難忘的時光。《在那個特殊的雨天》《庚子年三月二十八日》《牛背梁的春天》《守望秦嶺》《走在春天中的柞水》《金米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散文和詩歌噴薄而出,幸福與激動,感恩與感謝,千言萬語,匯聚成涓涓細流,在心中涌動,在筆尖下流淌。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美麗的大秦嶺孕育了山里人樸實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也給予了無數文人墨客無窮的想象和博大的胸懷。正因如此,徐老師便抱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志向和理想,圍繞這座中華民族的龍脈,根植于腳下這片厚愛的熱土,寫出了《牛背梁上望長安》《向著秦嶺最高處去》《秦嶺的雪》《我是一棵樹》和《山中日月光》《煙雨中的美麗》《生命是一朵盛開的蓮花》《月照長河》等名篇名著,她們猶如一串串美麗的珍珠,閃耀在秦嶺大地的上空。其中散文《牛背梁上望長安》獲中國首屆旅游散文獎,曾以“家國情懷”主題入選中學試題和《經典游記美文》,散文《棣花之荷》又入選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我還驚奇地發現,近年來,以大秦嶺歷史文化為紐帶,以關天經濟區建設為牽引,把本位于兩個不同省份,且相距400多公里的天水和柞水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就在這“一山兩水”之間走出了兩位著名的大作家,一個是天水的王若冰,一個就是柞水的徐禎霞,而且還聽說,這兩人還曾緣于一次大型文學活動,相聚相識于秦嶺之巔的太白山頂,這是上天的恩賜,還是人間的造化呢。
在下才疏學淺,人微言輕,不敢妄評徐老師的作品,但我欣喜地看到,已有多位名家在不同場合或以不同方式都做了代表性的評論。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說:“徐禎霞是一個基層的作家,非常勤奮,這些年發表了大量的作品,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工作和生活環境都非常艱苦的情況下,能一直堅持文學創作,非常的不容易。她的作品多寫故鄉的風物,接地氣,有親和感,溫暖滋潤人心。” 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白描說:“徐禎霞作品產量高,發表于全國各類報紙雜志,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作家,假以時日,在文學上一定可以有所成就的。”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說:“柞水雖小,可徐禎霞的寫作格局卻并不小,在她的筆下,有著廣泛的社會題材,有寫小人物的命運,有寫對社會環境的憂慮,有對時事的關注,還有對個人生活的敘述和表達。在徐禎霞的寫作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她那顆無處不在的愛心和悲憫情懷,以及對人間大道的追尋與探求。” 著名評論家茅盾文學獎評委李星說:“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要有時代意義和時代精神。在這方面,徐禎霞的為人與文章是一致的,她文如其人,文字很好,語言很好,自然的語言,質樸、優美、真誠,沒有矯揉造作的東西和成分,讓人讀來很真誠很親切很舒服,且字里行間顯現出的是她對世事的認知和洞見,她帶給人的感覺是真實謙遜的農家女子,在此中卻又透著精致與典雅,讀她的作品能看到一個奮斗者不屈的足跡。這些年,她通過艱辛跋涉,在文學上取得如此豐碩的成績,完全值得自豪和驕傲。”作家陳晨對她的評價:“對文字的敬意刻在骨子里。”《山中日月光》的編輯老師也在新書推薦語中寫道:“該作家作品文筆優美,情感飽滿真摯,充滿昂揚和向上的力量,既有對社會的理性觀察,又閃爍著人性之光。”作為一名基層作家,徐禎霞,一個看似柔弱的女子,以血與汗水為墨,以大地為紙筆,一步步地敲開了命運之門,并走向了成功。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徐禎霞老師在家鄉舉辦的這次新書發布座談研讀會暨“徐禎霞文學館”和“牛背梁文化沙龍”揭牌活動,標志著她個人文學創作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作為一個草根勵志成功的作家代表,徐禎霞文學館也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身居深山,目光高遠。徐禎霞老師的每一部作品,也正如她的名字,像是一道道吉祥美麗的霞光,給人以希望和溫暖,也一定會在中國大秦嶺之巔綻放出別樣的光芒。
作者簡介:
王岳林,男,籍貫陜西柞水縣。1967年7月出生,1986年10月入伍,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部隊服役,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2009年轉業至天水市委機關工作至今。喜歡閱讀,愛好文學,先后在軍內外報刊和新媒體網站發表文學作品200余篇,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天水市作家協會會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