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糯寬粉搭配土豆紅薯等各類食材,再刷上必不可少的“靈魂”紅油辣子,均勻攪拌之后,一碗熱氣騰騰的麻辣燙上桌,讓甘肅天水成為今春八方游客必打卡的“頂流”。數據顯示,3月1日至27日,天水市累計接待游客37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1.4億元。
圖片3月14日,甘肅天水,游客品嘗麻辣燙。近日,甘肅天水麻辣燙在網絡平臺火爆,吸引全國各地眾多游客前來品嘗。九美旦增 攝
香飄各地,聞名千里。連日來,這波來自大陸西北小城的“熱辣滾燙”持續升溫,也隨機香到不少臺灣小哥哥小姐姐。
有的在海峽對岸隔屏品鑒,深夜發出“肚子超餓”的感嘆;有的跨越山海慕名而來,大快朵頤一番直呼“香哭了”……
“天生中國胃,就愛這個味”
“麻辣燙是我現在最喜歡的食物,尤其甘肅本地生產的各類粉,在臺灣根本吃不到。”“95后”臺灣女生陳方雨專程從蘭州坐高鐵來探秘天水麻辣燙。她受訪時說,從前在臺灣基本不吃辣,來甘肅后逐漸愛上了辣辣的食物,日常也會在蘭州專門尋覓美味的麻辣燙,盡管熱門店鋪有時晚上還在排隊。
或許還沒排上隊的寶島朋友會感到好奇:甘肅麻辣燙看起來紅紅的,會不會辣哭南方寶寶?
其實不然。據現場打卡的臺灣小哥哥真實反饋:“這可能是我吃過最不辣的辣椒了,完全沒有負擔,感覺可以天天當宵夜!”臺媒中央社也評價,食客們對唇齒間留下的香而不辣的滋味留下深刻印象,成為天水麻辣燙的獨特風味。
從學跳廣西“科目三”到“打卡”冰城哈爾濱,從“種草”四川酸菜魚到熱捧甘肅麻辣燙,大陸美食美景和流行文化特別容易在臺灣同胞尤其是年輕人中火爆“出圈”。如國臺辦發言人答中新社記者提問時所言,正因兩岸“都是中國人,天生中國胃,就愛這個味”。
整個天水都在努力
本是一趟美食探秘之旅,不少到訪的臺灣青年卻收獲了意外之喜。他們發現,為了接住“潑天的富貴”,整個天水都在努力。
臺灣網紅博主劉樂妍特地自駕到天水,落座街邊小攤正要開動,便獲贈了隔壁桌大哥送的打鹵面,品嘗到另一番當地風味。她還觀察到,整個城市比想象中繁華很多,高樓大廈遍地都是;當地還專程開通了麻辣燙公交專線,還有社會人士免費接送等服務,以便利游客出行。
“因為一碗麻辣燙從臺灣到天水,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夸張?”博主“臺北的托尼鋼鐵胃”專為探訪爺爺的家鄉而來,他在視頻平臺分享道,“我生在臺灣、長在臺灣,也走遍世界,但我知道我的根就在這里,無論有多遠,我都要去看看”。
看到路上的志愿者努力讓游客得到最好的體驗,出租車司機熱情對著鏡頭招呼“歡迎臺灣朋友到天水來玩”,陌生人給的手寫攻略上寫著“下次可以帶著父母來”……這位臺灣小哥說,天水或許沒有沿海城市那么富裕,但人與人之間那種樸實、純粹、發自內心的真誠微笑,比任何一切都還來的珍貴。“這里不只有麻辣燙,還有很多尚未發現的寶藏,必須親自走一趟才能發現她的美”。
兩岸一家,一民同俗
油潑辣子的香味飄到臺灣,有高雄小姐姐在屏幕那端垂涎三尺,隔空喊話網友科普甘肅風土人情。
其實,風景名勝云集的甘肅,歷來高居臺灣游客打卡榜前列。敦煌莫高窟、張掖丹霞地貌、麥積山石窟、嘉峪關長城……頗具地域特色的自然風光和佇立大漠數千年的歷史古跡,常令寶島旅人流連忘返。
張掖七彩丹霞景區是中國西北干旱地區發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的集中代表,是中國唯一的丹霞地貌、彩色丘陵和土林地貌的復合區域。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攝
著名敦煌學家、臺灣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榮譽主任鄭阿財曾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已把臺北的家設計成從大漠里搬來的“莫高窟”的模樣。
這次的“頂流”天水更是深具中華文化底蘊。當地最負盛名的景點當屬伏羲廟。這座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的廟宇,是明代專門為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所建的宮廷式廟堂建筑群。清明假期將至,熱情好客的天水民眾也向臺灣同胞喊話:來羲皇故里祭拜華夏始祖。
兩岸一家,一民同俗。無論是為吃到同一份中華美食感到雀躍,還是祭拜同一個祖先,油然而生的親近感背后,是切不斷的血脈相連,阻隔不了的思念團圓。
作者:諸皓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