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城市風貌圖。(資料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五月的羲皇故里天水,隴山含翠、藉河流韻。伏羲廟內,蒼松挺拔、翠柏含情,伏羲塑像威武、莊嚴、神圣,不時有游人上前鞠躬上香,表達對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追思和景仰。
多年來,無數的中華兒女到羲皇故里天水尋根祭祖,拜謁伏羲圣像,感懷伏羲圣德,而每年六月在天水市伏羲廣場舉行的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然成為中華兒女尋找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的盛會。
作為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舉世公認。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點燃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薪火,奠定了中華民族千載傳承、繁榮昌盛的深厚根基。
天水作為伏羲畫卦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公祭伏羲由來已久,世代傳承。據《史記》等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的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禮祭祀伏羲。到了明朝形成定制,一年春秋兩祭,程序嚴謹,氣氛莊重,祭文由朝廷禮部制定,制禮作樂,場面十分壯觀。自從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復公祭伏羲大典以來,至今已成功舉辦了34屆。
公祭伏羲大典現場。(資料圖)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伏羲文化是天水五大文化中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傳遞著一種不可遺失的精神,一種被賦予時代內涵的文化精神。而這些精神,像一串串散落的珍珠,遍布在天水的各個角落,鑲嵌于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為了保護好歷史留下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天水市持續發力,加大對“太昊伏羲祭典”傳統禮儀的保護力度,通過搜集整理大量的文獻資料,基本摸清了祭祀活動的歷史沿革、祭祀禮儀、儀程、樂器和祭器等全部狀況;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正式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進伏羲廟,院落層層推進,縱貫南北的中軸線上,東西廂房對稱,殿內伏羲像威儀古樸。如今,這里見證著“伏羲故里”悠久的歷史,吸引著海內外華人接踵而來尋根問祖,祭祀伏羲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而保護傳承好伏羲文化既是天水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天水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打造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了公祭伏羲大典。時為龍年,6月26日(農歷五月十三日)公祭伏羲典禮在天水伏羲廟舉行,典禮由市政府主辦,隨后有組織的民間祭祀伏羲活動也隨之恢復。
《天水千古秀》劇照。
目前,在天水已形成了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廟春節文化廟會、秋祭伏羲典禮兩種規格三種形式,其所蘊含的民族情結和人文情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別具意義。
隨著參加伏羲大典的人數越來越多,節會影響力越來越大,伏羲大典已經成了天水一張亮麗的城市文化名片。
2021年12月,天水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著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近兩年來,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多方推動下,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圍繞人文始祖、一畫開天、肇啟文明等主題,推出一批以伏羲文化為主題的歌舞、戲曲等文藝精品;
完成秦腔劇《伏羲伏羲》劇本創作,推薦影視劇《大哉羲皇》VR沉浸式體驗數字互動影院、舞蹈祭祀樂舞《羲皇頌》等劇目申報文藝創作扶持項目;
在新天水、直播天水等天水市主要媒體平臺開設專題專欄,推出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精品旅游線路7條;
先后邀請蘭州大學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研究院、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調研,完成了《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規劃》《伏羲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規劃》文本初稿,印發了《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建設實施方案》;
《天水市伏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已列入天水市人大常委會2023年立法項目;
謀劃實施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建設重點項目16個,總投資35.84億元;
……
如今,伏羲始祖文化和公祭伏羲大典已成為助推天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引擎,讓天水這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城魅力十足、活力十足。
卦臺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