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通車之際
(記者 ???通訊員 劉詩陽 呂計瑞)4月20日凌晨4時,歷時五年半建設的“地下東六環”通車了,標志著北京原東六環功能升級“煥發新顏”。
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是北京市重點工程,是華北地區最長的城市隧道,是北京市首個地下立交——土橋立交。在地下完成多方向交通轉換,土橋立交路基寬度達140米,比長安街還要寬,在地下挖出了“十車道”。
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地處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地帶,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全長約16.3公里,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分為地面加寬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京津公路至潞苑二街的隧道段,長度約9.2公里,是華北地區最長的城市隧道。工程分為直接加寬與入地改造兩部分,直接加寬段長度7.1公里,將原有雙向四車道拓寬改造為現狀雙向六車道,入地改造段約9.2公里,包含約7.4公里盾構隧道,是國內建成通車斷面最大、長度最長的高速公路盾構隧道,也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地下隧道。
原東六環快速路以高架橋為主,將道路兩側區域割裂開,給居民往來帶來不便,且車輛高峰期擁堵嚴重。“縫合”城市,將東六環“藏到”地下是最佳方案。盾構入地改造,可節約占地約600畝,減少樹木伐移約4.7萬棵。盾構隧道為分離式雙洞布置,分為三層,上層為排煙通道、中間層為行車通道、下層為疏散救援通道。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空間環境復雜,隧道連續下穿通燕高速、運潮減河、通胡路、京秦鐵路、北京地鐵6號線、廣渠路、北運河、濱河路、京津公路……與12條道路、11條軌道、3條河道相交,涉及風險源共計99處,其中特級風險源6處。
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由首發集團組織實施,中交隧道局承建東線盾構隧道施工,最深處達地下75米。項目采用中交集團自主研發制造的16米級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運河號”掘進施工,應對復雜地層、超高水壓、城區復雜環境、超長距離掘進等各項挑戰,突破多項卡脖子關鍵技術,最終實現盾構隧道“不滲不漏”品質,做到了環境影響“零干擾”,為后續城市更新盾構隧道工程樹立了典范。
“地下蛟龍”“鋼鐵穿山甲”大國重器“運河號”,國產化率超過93%,16.07米的最大開挖直徑創下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紀錄。2021年8月,“運河號”超大直徑盾構機始發,歷經27個月的施工,完成7.4公里隧道掘進任務,先后攻克盾構淺覆土始發、盾構機高風險吊裝、長距離穿越高致密砂層等技術難題,實現了地面沉降的毫米級控制。項目團隊創新研發高耐磨性刀具分層布置常壓刀盤,實現了致密砂層條件一次連續掘進2.7公里不換刀;首創“制-運-注一體化同步雙液注漿技術”,將隧道上浮穩定控制在10毫米以內;創新研發管片智能選型拼裝技術,管片錯臺降低至3毫米以內;借助BIM技術研發“盾構掘進四維實景導航與安全預警系統”,智慧助力掘進操作控制升級;研發全鏈路泥水處理系統,廢水廢漿變廢為寶,實現環境“零污染”。工程采用隧道智能通風技術,根據隧道內平均車速、交通風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濃度的分布進行實時監控,指導通風系統的運行控制,實現通風節能。隧道南、北盾構井設置有空氣凈化裝置,通過隧道通風系統與空氣凈化系統的節能關聯運行,降低隧道內、外車輛排放污染物濃度,實現綠色減排。
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是國內首次提出“縫合城市功能、織補城市空間”理念,并以大直徑盾構工法實現的城市更新項目,在施工中成功減少征地1060畝,減少伐木4.7萬棵,減少拆遷53200平米,節約水資源約3400萬方。通車后,城市副中心各組團之間的10余條東西向城市道路實現貫通,有效縫合城市空間,促進副中心與中心城區的快速連接。原六環路將改造為慢行交通及綠化的高線公園,進一步美化城市空間,與城市景觀融為一體,成為居民散步騎行的好去處。
目前,老六環路的土橋地面立交已經拆除,阻隔兩側片區的“中國結”退出歷史舞臺,地下立交不僅可以更高效地服務市民出行,駕車通過這條特長隧道,大概只需要7分鐘,緩解了地面公路交通壓力,從源頭上解決了地面車流穿梭轉換帶來的噪音影響。原東六環常屯收費站、小圣廟收費站4月20日零時起關閉。原來由常屯、小圣廟收費站進入東六環的車輛可通過通懷路、通運路、潞苑北大街、潞邑東路等路線,從最近的潞苑北街收費站、土橋收費站進入東六環。自東六環地下隧道開通之日起,全天禁止重型載貨汽車和運載危險化學品車輛進入東六環小龐各莊橋至施園橋路段通行。
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作為北京市重點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標志性工程,這項國家級“平安百年品質示范工程”與“科技示范工程”的開通,是聯通順義、大興、亦莊及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新機場的重要通道,對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協同發展、提升全市交通服務水平、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